Mt_olivers1

客西马尼园意为“榨机”),是耶路撒冷的一个果园,根据《新约圣经》和基督教传统,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前夜,和他的门徒最后的晚餐之后前往此处祷告。根据《路加福音第22章第43–44节的记载,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极其忧伤,“汗珠如大血点滴落在地上”。客西马尼园也是耶稣被他的门徒加略人犹大出卖的地方。此外,东正教传统上认为,客西马尼园是使徒安葬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的地方。

客西马尼园位于橄榄山下的汲沦谷,今天位于耶路撒冷市内万国教堂就位于客西马尼园,614年被萨珊王朝摧毁,后由十字军重建,大约在1219年再度被毁。在橄榄山上是俄罗斯正教会抹大拉的马利亚教堂,有拜占庭/俄罗斯风格的金色洋葱形屋顶,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他的母亲而兴建。

在《马太福音第26章第36节和《马可福音第14章第32节中,“客西马尼”意为“榨油机”(“油”指橄榄油。这可能是由于当时此处种植了许多橄榄树。《马可福音第14章第32节)称为“一个地方”;《约翰福音第18章第1节)称之为“一个园子”。客西马尼园是早期基督徒朝圣的焦点。333年,匿名的“波尔多朝圣者”前来拜访,他的Itinerarium是基督徒前往圣地朝圣留下的最早记载。Eusebius of Caesarea在他的Onomasticon中记载客西马尼园位于“橄榄山脚下”,又说“信徒习惯于前往此处祷告”。

四卷福音书都记载了主耶稣上十字架之前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太26:36-45,可14:32-42,路22:39-46,约12:27-33)。符类福音告诉我们,主耶稣在设立圣餐之后,带领门徒来到一个名叫客西马尼的地方祷告(太26:36,可14:32)。客西马尼的意思是“油醡”或“橄榄醡”,这地名已暗示出主耶稣将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因为圣餐后,犹大已出去了,祂知道,他会马上带人来抓祂。要面对被抓、受辱、受苦、受死,这样一场巨大的争战,主耶稣认定,当时必须作的,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祷告。于是就带门徒来到客西马尼。

“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太26:37-38)这是主耶稣主动打开自己的心,邀请门徒进祂的内心,希望我们可以和祂一起去经历这场祷告的争战。主耶稣很清楚,祂马上就要上十字架了,这次祷告对祂是决定性的。同样,对要跟从主走十字架之路的你我来讲,也是决定性的。

“祂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可14:35上)。这里可以看出主耶稣向父神祷告的态度。祈求就一定要有一个祈求的态度,向神祈求,则更应该有一颗敬畏的心。当然,最重要的是人心里面的谦卑、俯伏,否则再俯伏也只是一种形式。祂带门徒来祷告,门徒离祂不远,主耶稣开声祷告,显然是要门徒能听见,并能和祂“一同警醒”。但祂又“稍往前走”,一方面叫我们看见主耶稣与祂“暗中的父”(太6:6)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也叫我们知道主的祷告必定是更加恒切的。祂又“稍往前走”也表明主要带领门徒警醒祷告;如此,我们若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主,就当从跟从祂的祷告,学习祂的祷告开始。

祂祷告说:倘若可行,便叫那时候过去。祂说:“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可14:35-36)。耶稣的祷告,从称“阿爸父”开始,祂心里有绝对的信心,知道祂与父的关系,祂要向父表达祂的爱,也恳切地要得着父的爱。耶稣祷告祈求的焦点是求父将这“杯”撤去,与下文连在一起看,显然这就是“我的意思”,耶稣非常真实地把自己的意思,向父倾诉、哀求。“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希伯来书5:7),就是当时耶稣祷告的写照。所以,祷告不可以有任何遮掩,来到父神面前要完全打开自己的心,要向神说心里话,不论有多少情绪、困扰、难处,神不喜欢我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就是要我们学习主耶稣里外一致。一方面,相信父“在你凡事都能”,一方面又说“倘若可行”,祂始终把自己放在父神的旨意之下。我们相信神必垂听,也必会回应,祂最后赐下的结果也必是最好的,这是我们祷告时要有的信心。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神的主权,祂的应允决不会与祂的旨意相违背,这就是我们要学的信心的顺服。祷告,我们是可以抓住神的应许;但神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来应允,则是祂的主权。

我们再进一步来思想,主耶稣当时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痛苦?什么使祂忧愁到极其难过?主耶稣出来传道三年半,走遍了加利利和犹太地,传讲天国福音,又为他们治病赶鬼。但到最后,门徒刚领完圣餐就在那里争谁为大(路22:24),还有个门徒要出卖祂;就是现在到了紧要关头,主叫门徒和祂一同警醒,他们却都睡着了。接着,犹大要带人来抓祂。之后犹太人和外邦人要鞭打祂、戏弄祂、羞辱祂,他们极力喊着要释放巴拉巴,却要把耶稣钉十字架(参太27:21-25)。主为我们被挂在十字架上痛苦万分时,那些人还要讽刺、讥诮祂:“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太27:40)

但这一切祂事先都是知道的(参可10:45,太26:26-28),祂就是为这一切来受苦、受死,祂以这一切为荣耀(参约12:23-24)。我们相信这些痛苦祂都能忍受,那么到底什么是使主耶稣忧伤到几乎要死的痛苦?或者说,到底什么是主耶稣要父撤去的苦杯呢?

什么是主耶稣的苦杯,这可能是个奥秘,我们只能怀着一颗敬畏谦卑的心尝试着去思索。当我们试图去思索时,就被十字架有多么沉重,十字架有多深刻的意义震撼了。主耶稣真正的痛苦就是圣经记载,祂在断气之前说的,“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这个痛苦远远超过了主耶稣肉体的痛苦,远远超过了人世间一切的痛苦,否则后来许多历史上的殉道者不是显得比主耶稣更有勇气了吗?前面说的主耶稣肉体的痛苦都不是主耶稣的苦杯。

主耶稣苦杯第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完全无罪的主耶稣,要背负世人所有的罪,如圣经所记,“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祂身上”(赛53:6),“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林后5:21);一切世人的恶毒、诡诈、凶残,一切见不得人的污秽、贪婪、自私,一切对神的不信、背逆和不顺服,都要加到主耶稣的身上。

苦杯的第二个原因是,要祂来承担“罪的工价”──“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父对罪恶一切的愤怒和惩罚都要倾倒在祂身上,包括与父隔绝。圣经说,主耶稣“与父原为一”(约10:30)。父与子根本就是一,完全不可能分开的。但由于父要以子为挽回祭,就让祂在十字架上经历“弃绝”之苦,这是一种子与父的分离之苦。一位永恒的生命的主,要祂受死,这是什么样的经历?“神就是光,在祂毫无黑暗”(约一1:5),现在要让祂进入完全的黑暗。

我相信这些远超乎人类能够想象的痛苦,才是主耶稣忧伤几乎要死的原因。当年主耶稣要门徒明白祂的心,今天圣灵同样要我们好好地去体贴主的心,要叫我们明白主耶稣的牺牲有多大,代价有多大,难处有多大,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摸着一点点神的爱究竟有多大,祂牺牲的爱,究竟有多真实!

在主耶稣第一次祷告中,圣经用了一个很重要的连接词“然而”。“然而”表示经过祷告有了一个转折。开始祂为“撤去这杯”恳求神。但祷告却使祂更认定“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约12:27)。不错,遭到神的弃绝,与父分离,给耶稣基督带来的痛苦是空前绝后的,但这一切都不能动摇主耶稣对父的信心。当父“弃绝”子时,父与祂一样都会同时落入极大的痛苦之中;子对父神的爱心,满了信心,所以祂可以超越这一切痛苦、担忧,愿意放下自己的意思去顺服父的意思。“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太26:39),这就是祂第一次祷告的结果。

再将第二次祷告(太26:42)和第一次祷告(太26:39)比较,第一次祷告前半是“情词迫地直求”,“然而”之后是放下自己的意思,顺服父神。第二次祷告前半没有了,不再提自己的意思,完全是个顺服父旨意的表态。两次祷告的差别,让我们更看见祷告的果效。若想对主耶稣在祷告中的争战有更多一点的了解,可以看路加福音22:43-44,“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祂的力量。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祷告更加恳切,英文译为He prayed more earnestly(NIV),more intently(DBY)。更加认真,更加专心,非要祷告到通了为止。争战是真实的。汗珠像大血点滴在地上,争战就是争战,主耶稣都要用尽全身心灵来进行这场属灵的搏斗,何况你我呢?我们在祷告时,我们有这样用心、用力吗?感谢主,靠着神,靠着上面来的力量,祂胜过了这一切的忧伤痛苦。主耶稣在争战中,怎样一步步放下自己去顺服神,祂付出的代价有多少?这正是我们深化祷告生活,必需要学习的功课。

“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太26:44)已经得胜,说的话又与先前一样,为什么还要祷告呢?这是主耶稣在教导我们,为了真正顺服神,仍需要不断用祷告来坚固。主耶稣祷告的恳切与得胜,也感动了父神,所以“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说:‘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约12:28),这是圣经记载父神为主耶稣见证的最高峰(参太3:17,17:5)。主耶稣祷告之后,所有的“忧伤”全都放下了,恢复到了原来的那种平静安稳。主耶稣坚定不移,毫无畏惧,准备走向十字架:“起来,我们走吧!”。

所以,真的可以说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得胜,是从客西马尼园得胜的祷告开始的。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经过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主耶稣完全顺服神的意思,这样才保证了十字架的得胜。叫我们看见顺服神的旨意,结果总是得胜。但我们这些作基督门徒的,却常常偏行己路,不肯遵行神的旨意,最后一定是失败。

从客西马尼园祷告中,我们到底可以学到哪些功课?主耶稣受的苦,有我们可以明白的,也有我们无法明白的;有人世间的苦,也有远大于人世间的苦,都加在耶稣的身上。祂为什么要受这么大的苦?就是因为你我的罪。我们一定要知罪,珍惜这救恩来之不易。圣经说,“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来2:3)神为什么要主耶稣受这么大的苦?就是要我们清楚,神对罪绝对地恨恶,祂一点都不会马虎、放松。同时,又要我们看见神的大爱,居然让祂的爱子亲自来为我们承担这么大的痛苦。我们要真的去明白神的心,进入祂客西马尼园祷告中去明白基督的心,以致我们才能真的愿意去放下和对付自己里面的罪,真的回转归向神。当我们真明白主耶稣为我们受过如此大的苦,这痛苦远过我们的想象,我们的心真的被祂所震撼,这就使我们更爱主,对神和祂的救恩更有信心,愿意来到施恩宝座前,靠着祂的怜恤,恩惠和随时的帮助去胜过罪,好叫我们的一生真的可以荣耀神。

主耶稣在受死前,对门徒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嘱咐就是总要“警醒祷告”(太26:41),中文这样译,容易以为“警醒”是来形容祷告,没错,不过英文译得更好,“watch and pray”(KJV,DBY,RSV,NIV)“keep watching and praying”(NASB),是用二个动词,专注和祷告。专注什么?就是要专注在耶稣身上。专注和祷告是相辅相成的,要认真祷告,才能专注在神和祂的话语上;同时,只有专注于神,我们的祷告才会有果效。我们渴望灵命成长,但老是成长不起来,我们教会老是有问题,你找原因,最后还是读经、祷告的生活有问题。主耶稣看清楚了,所以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警醒祷告”。我们要走十字架的路,要战胜各种试探、引诱,最好的方法,就是肯花上时间和代价,像耶稣一样作客西马尼园式的祷告。不能像门徒那样昏昏沉沉地祷告,不能再作那些形式化的祷告,也不能再作那些一大堆交差式的祷告,那都不是客西马尼园式的祷告。

经文:太26:36-45。

  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向父神直接祷告的文字不多,只有六处:

  第一次,是在耶稣刚开始传道时,遭到一些城市的人拒绝后,他向父神祷告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太11:25-26)

  第二次,是在叫死了四天的拉撒路从坟墓里出来之前,耶稣向神祷告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说了这话,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约11:41-43)

  第三次,在主耶稣受难的前夕,他说:“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什么才好呢?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约12:27-28)

  第四次,在主耶稣为自己及门徒日后的生命道路和团契生活而祷告:“父啊,时候到了,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从今以后,我不在世上,他们却在世上;我往你那里去。圣父啊,求你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一样。……父啊,我在那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因为创立世界以前,你已经爱我了。公义的父啊,世人未曾认识你,我却认识你;这些人也知道你差了我来。”(约17:1,5,11,24-25)

  第五次,在客西马尼园的晚上,主耶稣面对十字架的苦难所作的祷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太26:39,42)

  第六次,在十架七言中的二句话:“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耶稣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说了这话,气就断了。”(路23:46)

  耶稣所献上的每一个祷告,都与他弥赛亚的使命有关,表明他对父神的敬仰和他对世人的爱。他那在神面前如此完美的侍奉,成为我们榜样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脚踪,行走得胜又荣耀的天路。

  在纪念耶稣受难的日子里,我们重点一同来默想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回顾他所走过的苦路;以作我们在神面前侍奉的反省与思考。

  一、客西马尼园祷告的背景

  耶稣曾经多次预言他要在耶路撒冷受难(太16:21,17:22-23;20:18-19),在他最后一次赴犹太人逾越节的筵席之前,就对门徒说:“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太26:1-2)在逾越节的筵席上,耶稣又预言了犹大的背叛。“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太26:20-21)随之又预言其余门徒的离弃与跌倒,彼得的三次不认主(太26:31-35)。这些事情的发生,虽然让主耶稣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但主深爱他的门徒。他不但没有怨恨他的门徒,反而常常安慰他们,坚固他们的信心,并启示了有关基督复活的真理。

  在这期间,耶稣亲自设立圣餐,以此来纪念他的受难:“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太26:26-29)

  擘饼和祝酒,应是圣餐的主要部分。逾越节的旧仪和祝辞,从饼到酒都与以色列人被救出埃及的往事有关;而现在耶稣则有了全新的解释,指的是更伟大的新的拯救。圣餐,日后便成为基督教(新教)两大圣礼之一(另一是洗礼)。

  耶稣祝饼和祝酒的话均集中在死上面,然而超越死亡的就是生命,是在“我父的国里”。“从今以后”:它用来表示“现在”和“那日”在时间上的分界;现在那日子的曙光已在前头。所以前面强调死亡并非引起毫无希望的悲伤情感,反而使门徒透过死亡看到了新生,并产生欢乐的盼望。

  圣经还记载伯大尼之马利亚的善举,得到了主耶稣的肯定与赞扬:“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疯的西门家里,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来,趁耶稣坐席的时候,浇在他的头上。门徒看见就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的枉费呢!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周济穷人。’耶稣看出他们的意思,就说:‘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他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他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做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纪念。’”(太26:6-13)

  耶稣被膏抹,暗示其弥赛亚的身分(弥赛亚即受膏者),但同时也预言他将被杀。伯大尼的马利亚在耶稣受死之前这样做,完全是表示她诚恳地相信耶稣就是受苦的弥赛亚。马利亚这一美好的侍奉,成为我们每一位基督徒全心爱主的榜样。她奉献一切给主的行动,正是充分表明她对主耶稣有深切的爱。基督徒的生命,首先应该表现在个人对主的体贴和服事上。我们内心深处所发出的对主的依恋和爱戴之情,是我们与主的关系中最有价值的体现,是我们的荣耀。

  二、客西马尼园祷告的内容

  “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第二次又去祷告说:‘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太26:36-44)

  在吃过逾越节的晚餐后,耶稣和门徒来到汲沦谷东面,橄榄山坡的客西马尼园。在众门徒之中,耶稣特别吩咐彼得、雅各和约翰与他一同警醒祷告。耶稣曾经在这座山上,在他们三人面前改变形像,让他们看见他自己的荣耀;而现今他却让他们看见自己的挣扎与苦楚,因为在这时刻,他正要面对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献身完成父神所交托与他的使命。

  当耶稣面对快将来到的肉身之苦,以及他与父神的分离和为世人的罪所要承受死亡的痛苦时,他感到极度的忧伤。这个神圣的计划早已安排好了,但在人性之中的耶稣基督,他仍然会有内心的挣扎(参来5:7-9)。耶稣这里形容他内心忧伤的话,是借助旧约圣经的言辞而表达出来的(参见诗42:5-6、11,43:5,142:3-6;拿4:9),反映出他那完全的人性和弥赛亚所必须要经历的苦难(参见赛53章)。

  耶稣内心感到忧伤,是由于他的人性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他里面不期然地产生焦虑,盼望能够安然渡过这一难关。“杯”在旧约圣经中常用来比喻神的震怒,是神给列邦的审判之杯,是神为他的敌人所预备的;这里是指耶稣为罪人所要担负的刑罚。“不要……意思”这句话,表明耶稣知道钉十字架正是他到世上来的目的,因此,他虽然希望能够免除死亡和被父神撇弃的痛苦,但他仍甘愿顺服父神的旨意。

  耶稣求十字架的苦杯离开他,并不是逃避或违抗父神的旨意;相反,是再次坚定自己的心志去完成神的旨意。他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他的祈祷显明他所受的是极可怕的痛苦,这痛苦比死亡更甚,因为当他为全人类的罪付上赎价时,他要被迫与神分离。这个“杯”就是这种痛苦和分离。无罪的神子基督把我们的罪背负在自己身上,为的是要把我们从痛苦和与神分离的黑暗中拯救出来。

  希伯来书的作者也有如此的见证,他说:“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来5:7)耶稣面对死亡时,实在是极其痛苦的(参见路22:41-44),虽然他曾向神呼求,但为了成就神的旨意,还是选择了忍受痛苦、凌辱、与神分离和死亡。

  三、客西马尼园祷告的启示

  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是一个充满信心的祷告,得胜肉体的祷告,更是一个顺从神旨意的祷告。在他的生命中,他把遵行神的旨意作为人生最崇高的目标,时刻铭记在心。

  我们看见耶稣在极度悲苦时,渴望有人相伴;他对门徒说:“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太26:38)可惜门徒都睡着了。门徒的困倦和软弱,大大加深了耶稣的孤独感。这段经文有力地见证了耶稣真实的人性(参见来5:7-9)。但最后,充满人性的耶稣,仍然以遵行天父的旨意为首要任务,不惜任何代价地去遵守。门徒不能及时给予耶稣心灵上的支持,非因他们怯懦,他们此时只是肉体疲乏(太26:41)。但他们不久要面对更大的试探,迫使他们不认耶稣。耶稣早已警告他们;但现在他们不能与耶稣一同儆醒,当试探来临,他们就无力反抗。这里的“迷惑”,其实就是“试探”和“考验”的意思。事实告诉我们:要得胜试探,经得起生死的考验,必须儆醒祷告,连耶稣也不例外。耶稣有完全的神性,也有完全的人性。

  “警醒”是指门徒灵性方面的觉醒;“迷惑”则指门徒会误入歧途或陷入罪中的可能性。耶稣提醒门徒,他们必须时刻保持属灵的醒悟,才能够在人生重大的考验中站立得稳。经过再三的祈祷与挣扎后,耶稣勇敢地面对一切即将临到的苦难。这里的(太26:45)“时候”是指撒但的时刻,而“罪人”将要成为它破坏神人和谐关系的工具。

  当我们的渴望与祈求,跟神的旨意有冲突时,我们也当像主耶稣一样,靠着圣灵的能力,放弃自己的意愿,以迎合神的心意。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个完全顺服神旨意的榜样,其实,这也是主耶稣要我们在一生中竭力追求的侍奉目标。

  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之后,他和门徒们唱着诗歌,往橄榄山去(太26:30)。客西马尼园就位于橄榄山的山脚,是一个果园,耶稣常在那儿有祷告的生活。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是一个孤独的祷告。耶稣离开了他最亲密的三个门徒,约有扔一块石头的距离去祷告。在这期间主也嘱咐他的门徒说:“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太26:41)因此,“警醒祷告”今天就成为我们基督徒灵性生命中的座右铭,随时提醒我们,引领我们走得胜的道路。

  客西马尼园是橄榄园,位于城外;其名字的意义是“榨油坊”,也就是榨橄榄油的地方。希伯来书告诉我们:“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来13:12-13)

  今天,我们基督徒的生命也正需要被神放在榨子里面被压榨。我们只有被放在各样艰难困苦中压榨的时候,才能够成为油,且有芳香之气。这是指真基督徒的生命,它必须经过十字架的对付,方能成为神合用的器皿。我们在神面前的态度应该是完全的舍己与顺服。

  耶稣受难并最终被钉十字架,这都是耶稣甘愿承受的。因为他爱我们,他顺服神对人类的救赎计划,自愿踏上这条荆棘之路。倘若没有基督这种全新的爱,我们如今仍在罪的权势之下呻吟,至终走向永远的灭亡。但是因着耶稣甘愿用生命来爱我们,并且至死顺服神,所以我们才能得以救赎。诚然,我们要一生对神充满感恩,尤其要感谢因着耶稣而得救这一大恩典。让我们每天把自己当作活祭献上,为主而活。愿神怜悯我们,赐福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