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礼宗(Baptism),又称浸信宗,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起源时间有争议,一说起源于17世纪上半叶英国以及在荷兰的英国流亡者中。浸信会反对给婴儿行浸礼,主张得救的信徒方可受浸,且受浸者须全身浸入水中,称为“浸礼”,故名。并主张独立自主、政教分离,反对英国国教和政府对地方教会的干涉。浸信会传入美国后,自1836年差派宣教士到中国。1845年,美国的浸信会分立为美南浸信会和美北浸礼会,尔后仍继续在世界各地宣教,美南浸信会国际传道部现在是基督教会最大的宣道差会。浸礼宗的思想最主要来自慈运理的再洗礼派,但容许各种神学,教会中可能有力挺预选说的克尔文主义者如司布真,也有支持神爱世人的阿民念主义者;可能有时代派的支持者,也有契约神学(Covenant Theology)的拥护者。在教会治理上,浸信会采用会众制,各地方的浸信会教会都是独立、自主和自治,这是浸信会的特色之一。各类型浸信教会联会,例如:世界浸信会联会、美加华人浸信会联会、美南浸信会联会、中华基督教浸信会联会、香港浸信会联会、马来西亚浸信会联会、新加坡浸信会联会、日本浸信会联会、德州华人浸信会联会、南加州浸信会联会等等,并不是管理各地方浸信会的组织,其目的在协调及推动共同事工,各地方浸信会教会自由加入。

托马斯·赫尔威斯(Thomas Helwys,1575-1616)是浸信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于1575年出生于英格兰诺丁汉附近,赫尔威斯的父亲其信仰之信念倾向清教徒,后来父亲过世后,赫尔威斯更深受父亲信仰信念影响,婚后的他常接待帮助激进派的清教徒,提供自己的住处作为他们的护庇所,甚至以经济支援他们大使命的行动。十六世纪期间,英国国教与罗马天主教冲突,信徒看见教会受政治压制产生牵制恶果,认为教会应该大力改革。只要与英国国教及罗马天主教教义不同,都被视为“异端”,在信仰与实践上的迫害及恐怖的统治下,1607至1608年间赫尔威斯与约翰·史密斯(John Smyth)带领一群信徒迁移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荷兰给予宽容的宗教自由,1609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第一间英文浸信会,所有跟随的信徒都重新接受全身浸入水中浸礼,浸礼成为信徒重新见证信仰,是重要的信念,却反对婴儿浸礼,虽是浸水礼,却不是源自重洗派。因此,赫尔威斯被认为是浸信会创始人之一。受史密斯影响,他后来成为分离主义的忠坚成员,至死不渝。这群来自与英国国教不同政见的异议者,其在信仰和其他事项上存异议。他们反对国家干预宗教事务,且建立自己的教堂、教育机构、社区。在荷兰时,他们向门诺派信徒租借场地作为教会,浸信会有一些信徒接受门诺派的教义,但是赫尔威斯与史密斯没有接受,后来因史密斯想要归属于门诺下的一个支派,赫尔威斯就与史密斯分开。赫尔威斯强调宗教自由、教会与国家分离称为分离主义。在阿姆斯特丹建立浸信会后三年,赫尔威斯带领这群新建立的信徒回到英格兰,1612年在伦敦建立第一个英国的浸信会,该教会的神学采纳了史密斯所采纳的亚米念神学,后来被称为普遍浸信会(General Baptist)普及救恩的浸信会有别于加尔文神学所主张的“特殊”的救赎观,因为他们确信基督的救赎乃是普遍的,是为所有的人,赫尔威斯为其牧师。

浸信会第一个会堂虽是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建立,但其教义是在回到英国后才开始建立信仰的基础及发展的方向。《浸信会认信书》是浸信会最早制定的《信仰宣言》,这信仰自白是在其他信徒的协助下由赫尔威斯制定的,共有27条。后来赫尔威斯也写了三本重要的论述,从这三本论述可以看出赫尔威斯的立场,从其中之一得知与门诺派的差异,第一本亚美尼亚主义的论点,是早期教会神学共识的垦荒–提到救赎的条件、赎罪桥梁是基督、圣灵的能力成全、恩典从上帝而来,人的意志会左右、但至终要回到圣经作为根据等等。第二本是《关于罪恶奥秘的简短声明》,在《罪恶的奥秘》该书认为,史密斯等分离主义领导人将他们的教会带到海外以逃避迫害是错误的,他们应该返回英国。此书强调捍卫宗教自由宣言,每个人的权利。第三本《对宗教的迫害进行审判和谴责》,这是1616赫尔威斯在世上最后的著作了。赫尔威斯“宣导宗教自由,教会与国家分离,宽容无神论者、外教人、其他信仰者”,他将其著作中的一本送给詹姆士一世国王,并附上一张手写的铭文,“主张良心自由”。赫尔维斯说:“国王是一个凡人,而不是上帝,自己也难逃一死,因此他没有权力控制臣民的生命,制定法律和法令去管制他们,并为他们设置属灵的上议院”。这成为一句历史名言,记录于无数的浸信会认信文上,更烙印在浸信会会众心中。因发表“宗教自由及效忠上主胜于效忠君王”的言论被逮捕入狱,后来死在监狱中。

17世纪初,受到再洗礼派影响的英国牧师史密斯创立施行浸礼的小团体,可能是浸礼宗的起源。也有人说浸信会源于英国的分别主义者运动。宗教改革之后,英国国教与天主教决裂,但是它在很多方面仍然保留着天主教的做法,这让国教会中的很多信徒不满。有些人成为清教徒,而有些人则完全离开国教,建立独立教会,不接受国教的控制,成为分别主义者。有人说浸信会就是分别派中的一个教派。有些浸信会的牧师认为浸信会起源于使徒,是宗教改革之前就存在的一个不属于天主教的宗教团体,坚持认为只有信徒才可受浸,倡导宗教自由及政教分离,受到天主教的逼迫。因坚持浸礼、反对婴儿受浸。在宗教改革时期又受到了不支持浸礼、赞成婴儿受洗的抗议宗的逼迫。这些牧师们认为浸信会在在古代、中世纪一直存在,虽然名称有多个,但是都是浸信会。司布真是持此观点的一个牧师。司布真说:“我们相信浸信会,是原初的基督徒。我们不是起源于宗教改革时期,我们是路德和克尔文之前的改革者。我们从未从罗马天主教出来,因为我们从未属于他们。我们的存在一直没有中断过,一直追溯到使徒们。自从基督的时代,我们就存在,一直到今天。我们的原则,虽然有时模糊了,被人遗忘了,但总是被一些人持守着。浸信会曾受过天主教和抗议宗的逼迫;但是接受浸信会原则的政府,却不会逼迫其他宗派。我相信没有哪个浸信会认为辖制别人的良心是正确的。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乐意受苦,我们的殉道史在证明;但是我们绝不乐意接受国家的帮助,绝不与政府联盟而亵渎了基督新娘的贞洁。教会,虽然是王后,但是我们不会让教会变成辖制人良心的暴君。”

1881年,司布真又说:“历史都是我们的敌人写的,他们没有能抹掉我们的所有事实,他们的记录还时不时地泄露出一些事实,就是很久以前有些称作再洗礼派的穷人被当局定罪和处罚。我们听说,从亨利二世到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期间,不断有一些所谓的异端为了真理的缘故被所有人恨恶。他们的衣服被剪短,他们被扔到野地,在寒冷中死去,后来有些人在纽英顿(Newington)为再洗礼派的信仰被烧死。早在抗议宗之前很久,再洗礼派就为了“一主、一信、一洗”在抗争。地上可见的教会一偏离福音真道,这些人就兴起来,持守古老的善道。他们是受逼迫的贫穷的支派。历史书经常告诉我们,持守真道的人都死绝了,狼已经吃光了羊。但是我们还在,而且繁多,在美国更多。神做了何等奇妙的工作。”浸信会信仰的特色可以用七个英语短句表达,而其每一句开头的字母拼起来刚好是“BAPTIST”,即“浸信会”的英文。浸信会以《圣经》作为信仰和实践的最高权威,而有些宗派在《圣经》之上还加上教会或是信条)。一般说来浸信会中对于特定神学立场的执著是比较淡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浸会中的神学是丰富而多样的。

    • Biblical authority 认识和肯定《圣经》的权威
    • Autonomy of the local church 自主的地方教会
    • 浸信会没有金字塔式的治理模式。各个地方教会自治,彼此互不管理、控制,没有母会和子会,借此防止了一坏俱坏、全盘堕落的局面。各个地方教会决定自己的信仰,所以整体来看浸信会是比较多样化的。有的属于基要派,不接受女牧师、女人讲道、新潮的敬拜方式和新的赞美音乐,拒绝灵恩派和说方言。有的浸信会属于福音派。有的浸信会偏向灵恩派。浸信会反对政治化的教会。所谓政治化的教会,是指采取某种方式将众多教会联合起来,形成控制和被控制的上下附属关系,建立一个庞大的组织,好似一个庞大的政治机构,如天主教、长老宗、信义宗、圣公宗等等。浸信会认为这种政治化的教会经常容易妥协教义,以换取整个组织的利益。浸信会认为《新约》中的诸教会就是彼此独立的,但从一世纪左右,教会开始政治化,逐渐堕落,最后形成教会与国家政治联姻的堕落天主教会。
    • Priesthood of the believer 信徒皆祭司(信徒都是人人平等的)
    • Two ordinances - Believer's Baptism and Symbolic
    • Communion 两种教会礼仪-信徒的浸礼与纪念性质的主餐
    • Individual soul liberty 人有自由按照自己的良心选择自己的信仰,他人无权强迫。浸信会反对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信义宗、归正宗利用政治力量打压其他弱小宗派的做法,认为他们如此做违背了人的良心自由。浸信会不逼迫任何宗教团体,也反对任何宗派利用政权去逼迫其他人的信仰。
    •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政教分离
      教会与国家之分离。教会拒绝国家控制,教会也不试图控制国家。即使是国家善意的扶持,教会也会拒绝,因为接受国家资助是教会堕落的原因,使教会不再仰望真神,而是世俗政府。因此,浸信会反对天主教的教会控制政府的做法,也拒绝东正教的政府控制教会的做法,也不同意长老会在十六、十七、十八世纪所倡导的政教合作的关系。

      • Two offices of the church - Pastor and Deacon 牧师和执事作为教会仆人的职分
      • Believer's baptism 信徒的浸礼
      • Autonomy of the local congregation within the associational framework 自治而互助的地方会众
      • Primacy of Scripture 《圣经》首要和卓越的地位
      • True believers only in the church 真信徒组成的教会
      • Individual competency and the believer's priesthood 在圣灵引导下人人都有能力认识上帝以及人人皆祭司
      •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政教分离
      • Two ordinances 两种教会礼仪-浸礼与纪念性质的主餐

浸信会强调信徒浸礼(Believer Immersion),即指受浸者必须已是蒙恩得救的信徒,并且全身要浸入水中,因为新约圣经中凡是受浸的都是已得救的人,而且希腊文baptizo就是全身浸入水中的意思。因此,浸信会反对为婴儿举行洗礼,也反对点水礼或洒水礼。只受过点水礼的信徒,需要受浸。但已受浸的信徒,若受浸时已清楚是蒙恩得救,就不须要再浸。然而,有的浸信会要求得更严格:如果某个信徒自认得救了,也接受了浸礼,但给他施洗的是个团契或查经班或灵恩派教会,这信徒在加入一个浸信会教会时,会被要求再次施浸。分为开放式、封闭式、半封闭式。主张开放式的教会,相信只要是蒙恩得救的信徒都可以领主餐。封闭式乃依“成员制”的架构,认为只有得救、受浸、加入本教会、成为教会成员的人才能领主餐。半封闭式的教会认为,那些不是本教会成员、来自其他浸信会的到访人也可以领主餐。

1639年,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在北美创立第一个浸信教会。美国独立后,在浸信会推动下,美国宪法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杰弗逊总统在1802年写给康州Danbury浸信会联会的回信里说:“我以崇高的敬意考虑全体美国人所宣称的立法机构‘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的这个法案,它就是在教会和国家之间建立了一道分隔的墙。”在宗教自由的保障下,各地浸信会纷纷建立,特别是在农村和西部的印第安人、黑人和移民中发展迅速,成为南部各州最大的宗教团体。1845年,因为对奴隶制存废有分歧,美国的浸信会分裂成拥护黑奴制的美南浸信会和主张废奴主义的美北浸礼会。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为对抗现代主义对基督信仰的攻击,美国浸信会兴起了基要主义运动和独立浸信会运动。现在,浸信会是新教在美国最大的派别。

1836年9月17日,仅有23岁和18岁的叔未士牧师及叔何显理女士夫妇(Rev. & Mrs. John Lewis Shuck)从美国抵达澳门,成为来华的第一位浸信会宣教士。1842年3月,叔未士牧师夫妇从澳门抵港,早期于上环百步梯设宏艺书塾传扬福音。翌年,于皇后大道设立首个教会,并命名为皇后大道浸信会,后得仁牧师协助,设立潮语崇拜。同时,他们在长洲设立布道所并于次年开办学校。然而,叔何显理女士在1844年11月27日病逝,叔未士牧师于次年回国,使教会工作一度停顿。至1860年,荷兰浸信会宣教士约翰生夫妇(Rev. & Mrs. John W. Johnson)到香港,并使数位华人信教,他们随后转往潮州工作。1880年,约翰生夫人回到香港,回后香港地区工作,在几经转折下,教会渐见规模。1890年,教会购得地方作礼拜堂,及聘得美国牧师汤杰卿,于是在1901年香港地区正式成立教会,同时订名为香港浸信自理会,自始浸信会在香港发展蓬勃。浸信会从澳门、香港传道后开始深入中国大陆,先在华南地区的两广地区,再往华东及华北,逐渐地延伸至华西与华中一带,在中国十三个省中传教。在1949年,美南浸信会在中国有教会392间、布道所410间、信徒123,000人、220位宣教士,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等省。

1951年,全数宣教士被迫离开大陆。1948年6月间中华浸信会全国联会边疆委员会差派杨美斋牧师到台湾布道,10月19日美南浸信会差派明俊德宣教士(Miss Bertha Smith)由山东济宁抵台北,12月26日举行浸信会在台湾首次主日崇拜。1950年代前后,众多浸信会信徒及传道人从中国大陆迁台,初期成员大都为军公教人士。1953年六月开始第一个客语事工于高雄美浓,1956年七月开始第一个台语事工于台北市。1954年7月5日成立“台湾浸信会联会”,后更名为“中华浸信会台湾省联会”,再更名为“中华基督教浸信会台湾联会”,1972年改为现名“中华基督教浸信会联会”。首任主席为宣教士也是基督教台湾浸会神学院创校院长的柯理培牧师。办事处设于台北市。为推动区域福音事工,台湾南部包括台南、高雄、屏东、澎湖等县市的浸信会教会,已成立台湾第一个区联会,定名为“中华基督教浸信会台湾南区联会”。1953年8月16日在槟城成立“马来亚浸信会联会”,当中有五个委员:海外华人(汕头)浸信教会、槟城浸信教会、吉隆玻浸信教会、海外华人(粤语)-新加坡、海外华人(汕头)-新加坡。 1957年成为世界浸联会一员。1964年改名为“马来西亚浸信会联会”。1965年有47间教会及福音所成为会员。1966年注册为社团,出版双月份通讯。1967年5月黄忠为首任总干事任期三年。1967年,改名为“马来西亚-新加坡浸联会”。1969年获西差会提供办事处于No. 2, Jalan Dispensary, Petaling Jaya。决定以中、英双语为沟通语文。1970年罗恩光牧师为第二任总干事(1970-1974)。1975年分别成为马来西亚、新加坡两个独立的联会。

  • 戚庆才牧师:中华全国浸信会联会的主席。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75号上海怀恩堂牧师(1935-1989)。牧养信徒达54年之久。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 解博五牧师:教会拓荒者,曾在台中地区开拓了14间教会及布道所,为所有的传道人写下了教会开拓美好的典范。1949年解牧师全家至台,1955年任台中浸信会传道。1958年浸信会神学院毕业,并受按立为牧师。1989年12月28日安息主怀,享年七十岁。
  • 吴主光牧师/长老:早于1954年信主,并受浸成为浸信会会友。他的信仰特征包括以属灵优先、认为擘饼是教会蒙福主要原因、视罗马天主教为邪教及异端、反对灵恩派、反对基督教与异端教会大合一、避免金字塔式的总会领导等。2017年6月10日安息主怀,享年七十岁。
  • 周联华牧师(1920年3月7日-2016年8月6日):浙江慈谿人,美国南方浸信会神学院哲学博士;从事传道、圣经研究员、作家、教授等工作,曾任浸信会怀恩堂主任牧师、凯歌堂牧师、台湾浸信会神学院专任教授。曾制作台湾电视公司“清晨佳音”福音节目,曾任台湾世界展望会董事长、学校财团法人中华浸信会基督教台湾浸会神学院董事长。
  • 唐佑之牧师:曾任台湾浸信会神学院教授兼教务长、香港浸信会神学院院长,美国金门浸信会神学院教授。
  • 王美钟博士:道学硕士(M. Div.),神学博士(Th. D.);现任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院长、马来西亚浸信会联会差传部主席、马来西亚神学院校协会主席、全球华人浸信会宣教促进会总干事、世界华福会神学教育协调主任。
  • 朱耀明牧师:香港民运人士。柴湾浸信会荣休牧师。占领中环发起人之一,曾领导黄雀行动,德国科隆福音派教区Pfarrer-Georg-Fritze首位华人的荣誉勋章,他是香港基督教的代表人物。
  • 郑明贤长老:奥克兰会幕浸信会执事长老。

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SBC)是美国最大的一个基督教新教教会。现有1500万会员,在信仰和宗教派系人数仅次于美国天主教。1814年成立。1845年,美国的浸信会分裂成美南浸信会和美北浸礼会;分裂的原因是美南浸信会长期支持奴隶制和种族隔离,以维系美国南方白人的支持。1995年6月20日,美南浸信会成立150周年后、也是1964年民权法案通过后,美南浸信会通过议案对种族歧视行为表示忏悔,并且向非裔美国人道歉。美南浸信会信仰立场保守,反对堕胎和同性婚姻,是基督教右派的重要力量,但信徒中,既有持克尔文主义立场的预定论者,亦有持阿民念主义立场的普救论者。因为不满世界浸信宗联盟容忍同性恋和按立女性牧师,2004年,美南浸信会正式脱离世界浸信宗联盟。美南浸信会曾是世界浸信宗联盟最大的会员及奉献来源。世浸联4600万成员中,美南浸信会就超过了1600万人,占三分之一。美南浸信会的信徒人数16,439,603人,已经多年稳居美国新教各宗派之首。总部位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

重洗派(Anabaptist)是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发生时,从瑞士苏黎世的宗教改革家慈运理所领导的运动中分离而出的教派。从奥古斯丁提倡原罪以后,婴儿洗礼的观念对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等许多神学家而言,是必定坚守的。其后在17世纪,圣洁运动亦带起了重浸运动,带动了再洗礼派的发展。再洗礼派本身是一个含混的词,已被用来泛指许多彼此差异的激进派。重洗派教徒从16世纪开始受到国家教会的严重迫害,包括新教和罗马天主教,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圣经的解释与官方的国家教会解释不一致。重洗派从来不属于由任何政权,因此从未享有任何特权和保护。大多数重洗派坚持对马太福音5-7章登山宝训的字面解释,教导反对仇恨、杀戮、暴力、宣誓、参与使用武力或任何军事行动,以及反对参与政府。重洗派认为自己主要是神国度的公民,而不是地上政府的公民。 作为耶稣的忠实追随者,他们寻求效法他的生活。

“重洗派”又被称为“彻底宗教改革”,会有此称号,起因是由于这一派的人主张凡物公用、强调和平主义、坚持不抵抗的原则,此外,他们对于外来的权威一概采取普遍怀疑、不信任的态度,拒绝接受承认婴孩的受浸礼,只认同信徒成年的浸礼,他们又常常被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左翼”,意思就是他们强调与路德宗、加尔文宗的改教运动内容不同。[2]但,也有人认为与宗教改革运动无关,而是起源于另外的运动,现今的阿米希人、胡特尔派及门诺会三个教派被认为直接起源于此运动,而 Brethren, Bruderhof,及the Apostolic Christian Church 则是重洗派后续所发展出来的教派。这些忠于圣经的基督徒却拒绝接受这个名称,称自己为“真正基督徒”,彼此互称为“弟兄们”,因为他们认为“重洗派”是反对者存恶意给他们冠上的称号,故意使人以为这是一个新教派。这名称在后来也使用在一些实行共产主义激烈的颠覆份子身上,事实上重洗派和这些共产主义份子完全沾不上关系,但因为两者名称相同,便叫那些迫害重洗派的反对者更容易博得其他人的同情,以为他们正在镇压危险的颠覆国家份子。有关16世纪重洗派的文献,也一如早期的信徒史料一般,遭受到毁灭的命运,反而是由那些迫害他们的敌人把当时的事记载下来。但在宗教纠纷中写下来的资料,不免满纸谗骂攻击,因此翻查资料的人,就要格外审慎,才能探索出事实真相。科伦大主教写给查理士五世有关“重洗派运动”的报告中,指出重洗派自称为“真正基督徒”,实行凡物公用,“二千多年以来,都是这样的,有旧史料和国家法律记录为证。”在斯拜尔举行的国会会议休会的时候,曾宣称这“新的宗派为重洗派”,但其实早在好几百年前天主教帝国时代,这些团体已经存在,并“受法律所禁制”。由此可见,依照新约原则的浸礼,虽经过了十二个世纪之久,却一直被认为是违法的,犯法者均会被处以死刑。

1524年左右,在日耳曼一些弟兄们,行了一件事,就是仿照其他弟兄们在1467年弟兄们在劳达所施行过的,那就是:他们宣告自己的聚会独立,并决定遵照圣经内有关教会的教训去施行。当日在场的信徒,如果还没有受过浸入水中的水礼,就都再次受浸礼。当初重洗派成立的部分原因,来自一群自称是“委身于基督”的基督徒所组成的,他们因为认为宗教改教运动的人自己都没有真正的将圣经的教训实际应用在生活上,加上他们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政教合一”的情形。这一群人认为政教合一的结果容易导致全国人民都会自认自己是教会的会员,进而会造成将世俗的世界引入教会,他们坚持在宗教上要有自由,主张政教应该要采取分离的制度。重洗派,起源于瑞士,其中一位比较有名的人,是在瑞士的苏黎世教会中的格列伯,他是慈运理的支持、拥护者,刚开始的前几年间,他遵照慈运理的教导,在信徒各人的家中查考圣经,就在公元1525年的1月间,当他们在聚会时,其中一位弟兄,布老若克,他请求格列伯为他再重新施浸(其实他以往就曾接受过婴儿浸礼),而格列伯也同意并确实执行。也就是因为他们这样“重新”施行浸礼的缘故,所以他们被外界称为“重洗派”。

路德及慈运理深深影响重洗派,宗教改革刚开始时,重洗派的理念与路德、慈运理是相同的,他们一致的看见是:承认基督的神性、圣经是神所启示的话语、基督的再来及教会是信徒聚集之处等等的基本基督教教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重洗派的这一群人,他们赫然发现原来当时改教的运动并没有真正带领教会回复到“初期教会”的样式,他们对改教运动感到失望,同时他们也坚决地认定教会必须要回复到初期使徒时代教会的模式及信仰的内容,所以他们自行改革,在他们的认知下,认为“婴儿浸礼”及“政教合一”,是造成教会腐败最严重的原因,他们看重的是神的话语、神的教会及命令,强调基督的舍己、爱、圣洁及谦卑等等的属性,对于福音需要被广传,他们心中也有着莫大的负担,所以他们才自称自己是委身于基督的人。重洗派的人,他们对内部自行订定出堪称是严谨的“七份探题”,这七份探题的中心思想分别是:

  1. 只接受信徒自己亲身明白经历了基督重生工作的人施浸。 反对婴儿受洗。再洗礼派认为人要长大至心智成熟,才能选择受浸成信徒。
  2. 这些经历重生的人,要借由“擘饼”的行为来纪念基督的救赎工作,并且这些重生的人要遵照他们口中所宣称的信仰来过每天的生活。
  3. 对于被逐出教会或与教会断绝交通往来的人,教会不可对他们再有任何另外的迫害行为,因为这已可以算是教会对信徒最严厉的惩罚了。
  4. 信徒必须要能够远离这世俗上的罪恶、远离肉体方面的情欲及不可因这信仰而有所妥协,也必须远离其他宗教如罗马天主教、路德派及其宗教礼仪仪式。
  5. 教会内部的同工由该地方教会自行设立,他们要负责透过神的话语来建造信徒。
  6. 信徒不可以使用武力参战、也不可用武力自己护卫自身的安全。
  7. 禁止信徒采取法律行动,更加不可以起誓。认为教会与政治之间应该划分清楚界限;拒绝立下誓言,反对死刑和拒绝服兵役其他的核心信念和行为包括:
    • 教会不应用阶级把个人与上帝分开。阶级使得人缺乏直接面对上帝的机会,也使得宗教失去了意义。
    • 相信《圣经》新约对于基督徒信仰及真正基督徒群体的组织都有清楚的指示。

其教义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发起的宗教改革出现分歧,加上其主张更得罪当时的政治当权者,故被天主教和基督新教视之为异端并加以迫害。其信徒逃到瑞士的山区以及德意志南部。后来,一教友威廉·潘恩允诺,将宾夕法尼亚的土地送给再洗礼派。于是其信徒在1720年代从远洋来到美国追求宗教自由。再洗礼派主张原来教会的洗礼因为没有信心和圣灵的降临,因此信徒需要重新接受洗礼,以重新得到救恩。宣道宗的始创人本来也是再洗礼派的,但后来离开了此外,不少灵恩派的宗派也源自再洗礼派。罗马天主教和新教都迫害重洗派,诉诸酷刑和处决,试图遏制重洗派发展。慈运理领导下的新教教会是第一个迫害重洗派的派别,费利克斯·曼兹(Felix Manz)于1527年成为第一位重洗派殉道者。1527年5月20日罗马天主教当局处决了迈克尔·萨特勒 (Michael Sattler)。西班牙斐迪南国王宣布溺水称为第三次洗礼,是“重洗派的最佳解药”。英格兰都铎王朝,甚至新教君主英格兰的爱德华六世和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都迫害重洗派,因为认为他们过于激进,因此对英格兰的宗教稳定构成威胁。

重洗派因为对当时路德所强调的宗教自由,但同时却又讽刺般的看见“信义宗"明显就像是国家教会的现况而感到反感。当时的教会必须向政府求助,造成官方的新教和官方的天主教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之处。重洗派坚定的急于想要改变现状,他们明确的目标就是要使教会回归到初期使徒时代的教会。他们的行为因此在当时被视为“激进份子”。他们也在瑞士、莱茵兰、和荷兰这三地开始了布道聚会。直到十六世纪的中叶,欧洲的德语地区出现了属于重洗派的三个团体,分别是:苏黎世的弟兄会、摩拉维亚弟兄会及尼德兰和德国北部的门诺会。值得一提的是,透过了重洗派所坚持的政教分离主张,重洗派也成功的成为近代第一批彻底实施“宗教自由”的基督徒,他们既不用倚靠政府,也不会受到政府的逼迫。但是,经过几个世纪之后,重洗派却渐渐失去刚开始创立时的许多特点,因为他们执著于想成为一个纯正的教会而在无形中变成律法主义,一直等到了十九世纪末,才见他们复兴,一直到了二十世纪末,预估他们在全世界的会员超过五十万人。16世纪欧洲的再洗礼派教徒往往被认为是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宗教先驱。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再洗礼派教徒“批判所有的法律,他们认为所有好人都被圣灵指引,以这个前提他们到达了共产主义”。重洗派的教导就是为反对“政教合一”而引起的,他们强调教会会员必须限定是“真正委身于基督”的人,他们反对藉政府之力而加入教会。

葛培理牧师(William Franklin Graham;1918-2018),又译葛理翰,直译作比利·富兰克林·葛拉罕,生于美国北卡罗莱那州夏洛特,美国基督教新教福音派布道家,被按立为美南浸信会牧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音派教会的代表人物之一。葛培理从1949年开始在中产阶级以及适当保守的新教徒中享有声誉。他在各地开始举行大型的户内和户外的宗教集会,并且他的讲道也在广播和电视台上播放,其中有些讲道到今天还在重播。在他长达60年的电视布道生涯中,葛培理主要通过主持每年的“葛培理布道大会”而被人们知晓。他从1947年开始举行这种布道大会,直到2005年终止并从电视布道节目退休。与此同时,从1950年到1954,葛培理也在主持他非常流行的广播节目抉择时刻。葛培理反对种族隔离政策,并且他在践行自己的宗教宗旨的同时,也帮助改变了基督教基要派和福音派的观念,教导他们以一种理解的姿态去看待圣经和当代世俗观念上的同异。

葛培理经常担任多位美国总统的顾问,并且他个人和多位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以及理查德·尼克松[3]关系甚为亲密。从1953年开始,葛培理坚持要把他主持的复兴大会和布道大会融合起来。在他1957年在纽约市举行的复兴大会上,他邀请了当时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前来布道。随后在1960年,当马丁·路德·金在一次示威集会被逮捕时,葛培理还帮助他从监狱里保释出来。除此之外,葛培理和另外一位电视布道家罗伯特·舒乐也是一生的至交。当时还是葛培理说动罗伯特·舒乐开始做他自己的电视布道事工。据葛培理的同工表述,有超过三百二十万人在葛培理的布道大会上回应他的邀请,并“接受主耶稣基督作他们生命中的救主”。据估计,到2008年为止,有多达二十二亿的人通过广播和电视节目的渠道听过葛培理的布道。葛培理通过他的布道大会将福音传给大量的听众,这些人的数目比基督教历史上任何人亲身传授福音的数目都要多。葛培理曾多次登上盖洛普名人列表,并在其20世纪名人列表中排名第7。葛培理从1955年开始有55次登上该名人列表,超过世界上任何人登上该列表的次数。美国宗教历史学家Grant Wacker曾评价说截至1960年中,葛培理已经成为“The Great Legitimator”。

1918年11月7日,葛培理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镇附近牧场的一个长老会家庭,是家中的长子,家族有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血统。少年时代的葛培理除了爱打棒球,并无过人之处。1934年9月在一次哈姆牧师(Mordecai Ham)在镇上带领的奋兴会上深受感动,决志奉献,并更换宗派加入美南浸信会。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1936年5月,葛培理高中毕业后,进入田纳西州的鲍勃琼斯学院就读,因不适应那里严格的基要派气氛,1937年转入佛罗里达圣经学院,今佛罗里达三一学院,1939年,葛培理被按立为美南浸信会牧师。随后又进入伊利诺伊州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进修,攻读人类学。1943年8月13日,他与因太平洋战争回国的宣教士的女儿钟路得(Ruth McCue Bell,1920年—2007年)结婚。钟路得在中国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出生、长大,父亲钟仁溥(钟爱华,Nelson Bell,1894年—1973年)是美南长老会著名的传教医生,在清江浦主持该会全球最大的教会医院仁慈医院。在惠顿期间,葛培理受好莱坞第一长老会教堂的Henrietta Mears的影响,相信圣经是神的话,完全无误。但葛牧师灵魂里觉得连古德国马丁路德牧师、耶稣的门徒圣彼得也不感觉得圣经完全无误,所以他也忍耐了很多时间承受了主的管教才服从。婚后,夫妇二人曾短暂在芝加哥附近的西泉镇(Western Springs, Illinois)牧会,并结识了加拿大裔著名歌唱家薛伯利(George Beverly Shea),终身合作布道的重要伙伴。1948年—1952年,葛培理任明尼苏达西北学院校长。

葛培理从惠顿毕业后参加了青年归主协会(Youth for Christ)。他作为福音布道士走遍了美国和欧洲,1949年9月,葛培理组成布道团,在洛杉矶举行布道会,引起轰动,原定3周,结果延到8周。带动了全国布道会的热潮。1950年,成立“葛培理布道协会”(The 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BGEA),总部起初在明尼阿波利斯,后来搬到夏洛特。此后由他主领之布道会均统称为“葛培理布道大会”(The Billy Graham Crusade)。1954年他在伦敦的布道会持续了12周,1957年,在纽约市麦迪逊广场公园举行的布道会持续了16周。1956年1月,远赴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布道,同样大受欢迎。至1990年代初,估计全球共有超过一亿一千万人次亲身出席参加过他的布道会,葛氏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大重点城市,冲破了种族、文化和政治的障碍,而他亦曾三度于香港铜锣湾香港大球场举行布道会。

1959年,他带领了澳大利亚历史上最成功的布道会,带动了当地福音派教会增长,建立了许多新教堂,组成许多家庭圣经小组,持续了35年。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是1970年代在南韩汉城首尔,当时有一百万人出席,这使当地福音派教会增长,亦使基督教成为韩国的主要宗教之一。葛培理自杜鲁门总统以来担任总统的顾问牧师,众多总统中,他与尼克松总统关系最密切,他于1994年主持尼克松总统夫人的丧礼和尼克松总统的葬礼。2004年6月11日他因病末能出席里根总统的葬礼。2005年6月24至26日,87岁的葛培理在纽约的法拉盛草地公园主领了最后一场布道会,超过廿四万二千人出席。
葛培理通过电视、广播、电影和网络接触的听众比历史上任何人都多,超过2亿人,分布于185个国家。2013年葛培理布道协会为该协会举行了十年的全美布道活动“我和葛培理的希望”(My Hope with Billy Graham)进行了一次的大型策划,除了对全美及加拿大举办多场布道会外,他们以一整年的时间拍摄制作了一部葛培理最后一场演讲的影片作为此企画的结尾,而该影片则于葛培里95岁大寿的他本人亦有登场的生日会上播放分享。

葛培理患有脑积水、柏金逊病和前列腺癌。因为健康的关系,2008年后早已淡出传道,由儿子葛福临接替其工作。葛培理于2018年2月21日于美国北卡罗莱那州蒙特里特家中逝世,享耆寿99岁。葛培理是民主党人,然而在1952年,他曾支持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将军竞选总统。他反对约翰·肯尼迪1960年竞选总统,原因在于他的天主教信仰。他和共和党的尼克松总统关系密切,两人建立私人友谊。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后,葛培理此后减少就政治表态。不过,他与每一位美国总统均建立私人友谊。在早年已对传媒表示,他希望在整个事奉路上,一直抱持对政治中立的态度,以及无党派立场,无论谁当美国总统也会支持。[9]这与其子葛福临立场亲共和党的立场不同。葛培理夫妇有3个女儿和2个儿子,20个孙子女和25个曾孙子女。长子葛福临(Franklin Graham)和次子葛纳德(Ned Graham)。《永不屈服:救赎之路》:2018年电影,葛培理由其孙子葛威尔饰演。《王冠》:Netflix电视剧,保罗·斯帕克斯于第二季第六集中饰演葛培理。《比利的早年生涯》:2008年电影,由艾米·汉默饰演。

葛培理写过24本书,许多已经翻译成超过30种语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