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利免(Clement)有着不同的翻译,在基督教传统翻译成革利免,在天主教则称为革利免或克勉,有些文献则翻成克雷芒。在基督教的历史中,有多位主教、教宗或神学家都取名为革利免,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革利免一世又称为罗马的革利免、亚历山太的革利免、革利免二世、革利免四世、革利免五世、革利免七世和革利免十四世。而当中最有名的,可算是革利免一世和亚历山太的革利免。有关罗马的革利免的资料不多,他是早期罗马教会的主教或长老,他死于公元100年,一般称他为革利免一世。一般人都认为他是使徒们的入门弟子之一,虽然这个观念并不正确,但普遍称他为“使徒后期教父”之一。革利免对罗马教会逐渐成为基督教会的代表,有一定的贡献。他于第一世纪末,大约在A.D. 93~97年间,就曾代表罗马教会写信给哥林多教会,其用意除了对哥林多教会的教导外,也有希望他们能服从罗马教会的意图。

教宗圣革利免一世也被称为“罗马的革利免”用来跟同名的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作区分。他于88年4月26日-99年11月23日年间任教宗,罗马天主教的传统一般认为他是第四任教宗,也是基督教早期的使徒教父之一。在《黑马牧人书》中也曾提到革利免的工作是联系各个教会。这也是支持他就是给哥林多教会书信作者的证据。他约在96年代表罗马的教会写信给哥林多的教会,称为《革利免一书》。这是唯一能确定是他所写的文字。这书信是实用性质的,主要是讨论造成教会分裂的恶行,与促进教会合一的美德。所谓的《革利免二书》是一篇作于2世纪的讲道,并非革利免作品。

革利免一书:革利免一书是一封罗马教会写给哥林多教会的公开信,写作时间大概是在第一世纪末,罗马皇帝多米田(Domitian)逼迫教会不久之后。内容大致是针对哥林多教会的分裂和纷乱所写的,当时哥林多教会一些老一辈的领袖们被年青一辈的派系所罢免。信中散发出自使徒时代以后,对教会生活的盼望与光辉。信中也看不出主张单一教宗的痕迹,反而提到教会是由主教、执事和长老所领导的。信中提及彼得和保罗的殉道,但并没有详细说明,只是简单带过。信中呼吁教会应继承使徒统绪的教会架构。革利免一书强调好的秩序,基督徒不单要有信心,也要有好的行为。因为亚伯拉罕是因为有信心,且好客,愿意接待天使。信中广泛的引用旧约圣经、犹太正典外的著作和使徒书信等。本信在当时普遍流传于教会之间,因为他们认为作者认识使徒彼得和保罗,而且内容劝诫基督徒要谦卑和爱。信中革利免更认实了主日崇拜成为教会正式的礼仪,里面包括祷告、圣餐礼等。他更坚持对神有价值的敬拜,必须透过教会的领袖,如主教和长老,才有可能显出神的超越性。本书信在第二世纪时,罗马的黑马(Hermas)和哥林多的丢尼修(Dionysius),偶尔也会在教会中公读。

保罗在《腓立比书》第4章第3节提到‘我也求你这真实同负一轭的,帮助这两个女人,因为她们在福音上曾与我一同劳苦;还有革利免,并其余和我一同做工的,她们的名字都在生命册上’,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他就是罗马的革利免。他可能曾经是罗马执政官 T. Flavius Clemens(罗马皇帝图密善的表兄)的奴隶,而后成为自由人。在《黑马牧人书》中也曾提到革利免的工作是联系各个教会。这也是支持他就是给哥林多教会书信作者的证据。据《教宗名录》(Liber Pontificalis),革利免认识保罗,并且写作了两封书信(所谓的《革利免二书》并非革利免作品),图拉真在位的第三年(100年)去世于希腊。根据源自9世纪的传统说法,革利免于100年11月23日在克里米亚殉道。当时图拉真下令将革利免绑在铁锚上沉入大海。

除了对哥林多教会的教导外,在基督论的议题上也有提及,信中也对耶稣基督的先存性的问题,提出作者的看法。他认为基督必先受苦,然后才被升高,是一个救恩的过程,这与祂是否在创世之先就存在的议题无关。革利免二书:有人认为这书信也是革利免一世的作品,但信中却是用匿名的方式写作,而一般认为其写作时间应为150年左右,所以作者为革利免一世的可能性不高。其实在第四世纪也有几封信被误认为是革利免作品。

革利免二世,原名为许得格(Suiger),德国人,他担任教宗时间不长(A.D. 1046~1047)。因当时教宗与皇帝的权力争夺日益剧烈,而罗马教会的腐化日甚,各主教为争得教宗之职,无不不择手段,其中本笃九世甚至还把教宗名分当商品卖给其教父额我略六世。亨利三世则趁此插手干涉。他在A.D.1046年的十二月,于苏特利(Sutri)举行会议,以买卖事件为由把教宗额我略六世(Gregory VI)逼迫下台,并驱逐到德国去,接着便指派革利免二世为教宗。革利免二世任教宗不久便去世,随后本笃九世则乘时复辟为教宗,很快又被亨利三世撤职且又另立达马苏斯二世(Damasus II)为教宗,但数月后便去世了。于是他便相立其表兄弟白鲁诺(Bruno)为教宗,但白鲁诺不愿被亨利三世所支配。因此,他独自前往罗马朝圣,在全体民众选举下,登上教宗宝座。并改称为利奥九世(Leo IX)。

革利免四世任教宗时间为1265~1268年,他是法国人。因当时法国势力高涨,革利免的前任教宗乌尔班四世亦为法国人,乌尔班四世委任了多位法国籍枢机。革利免五世任教宗时间为1305~1314年,原称为拍特隆戈特(Bertrand de Gouth),是法国西南方的加斯康尼(Gascony)人。此人懦弱无能,且品格恶劣,对法王腓力四世的命今,唯命是从,任内所做一切无不以取悦法王为目的。因为法王的压力,他上任后不愿到罗马去。为平衡法国和意大利相方的势力。因此,便指法国南部的亚威农(Avignon)为他的住所,成为第一位在亚威农的教宗。他任内曾编了一本教会的律法,又称为“教条”,到了今天这“教条”依然是罗马天主教所公认。其中他极力主张,教会中的所有职位,必须由教宗所委任,称之为“教宗直选职”(Provisors)。

革利免七世,原为日内瓦主教若伯特枢机(Robert)。原先教廷已移往法国的亚威农,直到贵格利十一世任内才移回罗马。1378年,因教宗贵格利十一世在罗马去世,所有枢机都来到罗马。虽然当时法国籍枢机占了多数,但因罗马群众决意要他们在罗马选出教宗,且必须要是意大利人。因此,便选出普立那诺(Bartolommeo Prignano)为教宗,改称为乌耳班六世。但因此人无法治理教会事务,且欲把法国势力赶出教会,又进行一连串的改革动作。因此使得部分亲法国势力的枢机们对其不满,其中教为激进的十三名法国籍枢机就自行选出革利免七世为教宗,史称对立教宗或称反教宗。革利免七世上任后不久,就在亚维侬成立自己的教廷,开始了天主教的大分裂时期。

提图斯·弗拉维乌斯·革利免(Titus Flavius Clemens; 150年-约215年)是基督教神学家,基督教早期教父,亚历山大学派的代表人物。为了跟同名罗马的圣革利免,Clemens Romanus)区分,而常被称为亚历山大城的圣革利免。潘代诺的门生,他继承了潘氏的圣道学校。他出生于富有希腊哲学思想的雅典城,虽然是出生在非正统的基督信仰下,但却于180年到亚历山大城定居,此时革利免才开始接触基督教并与潘代诺所主持的圣道学院建立关系。

雅典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已知最古老的人类遗迹为片岩洞穴,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至7世纪前,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约公元前1000年),当时该定居点已成为迈锡尼文明,的重要中心,雅典卫城作为重要堡垒的所在地,也因而发展成古希腊的核心城市。从公元前9世纪晚期到8世纪初,古希腊时代雅典就已是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城,出现贵族的豪华墓葬,铁器和青铜生产也发展迅速,达到建立城邦的程度。梭伦是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庇西特拉图是他的继任者。在他们统治时期,雅典工商业有显著发展。公元前5世纪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公元前492年,波希战争爆发,波斯在几个大的战役中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战争才结束。公元前431年6月,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历时二十余年,以雅典失败告终。

中世纪雅典开始衰落,拜占庭帝国统治期间又得到复苏。在圣战期间,雅典由于和意大利的贸易往来而兴旺繁荣。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雅典再次衰落。19世纪,随着希腊独立战争和希腊王国的建立,雅典成为希腊的首都。当时,在独立战争期间遭受破坏后,卫城脚下仅剩约有4,000人居住的城镇.,不到早期人口的一半,因此希腊第一任国王奥托一世委托建筑师斯塔马蒂奥斯·克兰蒂斯(Stamatios Kleanthis)和爱德华·肖伯特(Eduard Schaubert)设计首都的现代城市规划。今天大约有一半的希腊人口生活在雅典。

第一个现代城市规划由卫城、卡拉米科斯(Kerameikos)和巴伐利亚国王的新宫殿(现希腊议会所在地)定义的三角形区域成,以突出现代和古代雅典之间的连续性。期间曾大量建设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公共建筑,1896年,雅典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1920年代,由于战争的爆发,大量来自土耳其安那托利亚的难民涌入雅典,也使雅典的人口得以膨胀,而,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1950年代和1960年代开始,雅典城市的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区域也逐渐扩张。在1980年代,由于工业区所产生的烟雾和不断增加的塞车问题,以及由于拥挤而缺乏足够的空间已演变成雅典最重要的社会议题。城市当局在1990年代采取的一系列防污染措施,加上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幅改善(包括环雅典高速公路、雅典地铁扩建和新的雅典国际机场的兴建),大大减轻了污染,并将雅典变成了一个功能更强大的现代城市。2004年,雅典再度主办了2004年夏季奥运会。

革利免曾基督宗教被广泛尊奉为圣人,但在1586年,被罗马天主教会教宗西斯都五世移除资格,天主教会已不再尊奉他。但东方正教、东仪天主教会与圣公宗仍然视他为圣人。革利免出生于西元第二世纪,位于地中海充满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雅典城,革利免从小研习于希腊哲学思想,耳濡目染伯拉图与斯多亚主义的学派,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喜爱思考的意识,也因为有这样的基础,他在信仰基督之后将基督教信仰融合希腊哲学思想,也因为在亚历山大不受到当时古大公教会对哲学的批判,所以哲学思想成为基督教的思想工具。200年为信仰被放逐到该撒利亚,215年殉道。俄立根的好友亚历山大曾写信给俄立根说到:“我们知道这些蒙福的先祖。他们在我们之前所走过的道路,也是我们所当走的。潘代诺是真正蒙福的人,是我的尊教。而圣洁仁慈的革利免,也是我的主、我的恩师。在所有蒙福的先祖当中,他们使我们更认识我们的主,那超越众弟兄者。”

他深受殉道者游斯丁的影响﹐他非常重视基督教思想与当代最佳学术之整合。在其学说可见﹐他认为基督教的教义是真哲学﹐既不与希腊哲学互相矛盾﹐也不会抹煞希腊哲学而是使之实现出来。革利免认为﹐最好的希腊思想﹐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乃是福音的先声。他对于非基督教的思想给于高度的评价与正面的用途﹐因此被后世标纤为﹕近乎自由派的神学家。革利免的座右铭﹕“只要找出来﹐所有真理都是神的真理。”他想要把他所认为遍及整个哲学与宗教系统的迷失圣光﹐汇集起来﹐同时又使所有的光辉都尊崇希伯来圣经与使徒传统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认为﹐正如摩西五经是神预备希伯来人民接受基督作弥赛亚的方法﹐哲学就是预备希腊人接受基督的方法﹐把柏拉图称为摩西的分身。因为柏拉图主义否认希腊罗马泛神论之放荡任性的男女众神﹐专注于所有存有与良善最终赖以存在的单一属灵实体。另外﹐他也拒绝希腊哲学把创造视为从神圣源头客观与不断发出的过程﹐反而主张世界是由圣经有位格的神“从无到有”创造出来教义。这样看来﹐柏拉图主义似乎确实可以作为福音在希腊文化下的盟友。从而展示基督教与希腊最佳思想的相容及其优越性并凌架其中。

革利免的神学中最具争议性的是一个理想的基督徒是“真正的诺斯底主义者”或“完美的诺斯底主义者”。他意思是指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活出符合理性的生活﹐避免追求肉体欲望与享受低等级的生活。革利免把这种人视为一个基督教的苏格拉底或柏拉图。这种人想要精通各种智慧﹐并力求超越肉体激情﹐具有与神一样的美德与智慧。他不是说人可以变为神﹐而是这种人穿上神的形像﹐变得真的很良善﹐不过是受造者的样式并且要依靠上帝。在他心中﹐救恩的目标就是分享神圣的性情﹐藉著神形像的实现与得到永生。在这个过程中﹐人需要顺服神﹐透过默想与学习寻求较高等的心智生活﹐而过程中的老师是耶稣基督自己。也即是说透过理智的默想与舍弃身体的所有欲望﹑激情﹐达至与神一样完美。但革利免所看的耶稣基督是并非像苏格拉底一般﹐只是一位伟大良善的教导者与殉道者﹐他认为耶稣基督是神圣的LOGOS﹐也是宇宙智慧与真理的灵﹐祂从父神流露出来﹐变成耶稣基督这个人。

即使革利免想以希腊哲学思想去帮助福音信息在希腊文化中存活下来﹐但却不能避免受希腊哲学所影响。首先﹐他把一般的身体与物质都视为“低等的天性”﹐并把它们与“比较美好高等的”天性﹐即灵魂﹐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这种视物质次于灵与魂﹐并视灵与魂是等同于理性的思想比较接近柏拉图的人性与创造观﹐而不是圣经的观点。革利免的神观与希腊哲学的神观很相似﹐神不是由任何成分组成﹐也不动感情﹐除了用反面的方式(神不是什么什么…)之外无法叙述﹐并且只能透过LOGOS作媒介﹐才能与自然与历史的世界建立关系。因此革利免对理想的基督徒定义为一个真正诺斯底主义者﹐一个尽可能像神的人﹕自制﹑平静﹑不会感动﹑不受影响﹑合理性并且冷静。但这种诠释﹐却带来明显的问题﹕圣经中旧约所记载的上帝所有的生气﹑忿怒﹑复仇﹑爱等与耶稣基督对世人的怜悯﹑爱心﹑对罪的忿怒等等的情感又怎去解释﹖革利免对这些问题没有清楚地解决﹐只是回答了一句﹕“拟人化﹗”

在亚历山太的环境底下不受大公教会的逼迫,所以革利免的洛各思思想在此地相当的兴盛,而代表人物就是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同时他又是教会长老,继承了潘氏的圣道学校,水到渠成地形成亚历山太学派,成为当时基督教在教会与学术间的联系的重要人物。学术方面革利免可以称为博学多闻的希腊哲学思想家,他用了正统基督教不敢用的哲学方式来解释基督教信仰,他论到说基督是那智慧的来源,也就是人类一切的心智道德源头,他说到:“我们的训导者,乃是圣洁的上帝、耶稣、道,他是全人类的导师。”,是一切真正的源头。因此他的思想远远超过游斯丁。希腊人开启了哲学思想的大门而律法在希伯来人是重要的生活标准,因着这样的文化背景而生活着,那么这样的思想可以说为要吸引人更认识基督。对革利免来说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充满着洛各思的知识,并不关心于基督在世所关心世人的一切。革利免把洛各思的神学发展得更加成熟,这种神学观始于使徒约翰讲论道的观念,而革利免将基督教道的思想阐释基督信仰。

革利免认为圣经可能包含五大意义,直到二世纪末,基督教会还未采纳寓意解释。潘代诺Pantaenus(180年)是亚历山太派的教师,他是一位采纳寓意解释法的人,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及俄利根,自然深受其寓意解经影响。在圣经的寓意解释上,偏重把旧约当作各种神谕的神秘全集,所有的事都指向基督。

历史意义:——就是把旧约圣经的故事,当作是历史上的实际事件。
教义意义:——就是圣经中明显的道德、宗教、和神学教训。
预言意义:——包括预告性的预言和预表。
哲学的意义:——就是按照希腊斯多亚派(Stoics)所看的宇宙和精神的意义。
奥秘意义——:事件或人物所象征的更深一层之道德的、灵性的、宗教的真理。

其著作有《异教徒的劝勉》、《导师基督》、《杂记》……等。

《异教徒的劝勉Exhortations to the Greeks》对象是撰写给希腊人的劝告,期望他们归信基督。
《导师基督Instructor》是针对讨论基督生平言行的论述作品。
《杂记Stromata or Miscellanies》是自己对基督宗教与在神学信仰上的随手记录。
《What Rich Man May Be Saved》。
《An Address to New Converts》是给新入教的人。
《Ecclesiastical Canon》、《An Address to the Judaizing Christians》。
还有一本书是关于逾越节,并且也有关于禁食和毁谤的辩论,劝告他们需要忍耐。

这是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的诗歌作品,收集于颂主新歌,第177首。歌词在下,旋律已不可考。

歌名:良善牧人。[2]
歌词:亚历山太的革利免, c. 160-215
1.孩童良善牧人,求领我众归真,远避邪行;
基督得胜君王,我们赞美祢圣名,请听我众孩童颂祢宏恩。
2.恳求圣洁牧人,得胜一切大君,医治子民;
祢愿自己卑微,拯救世上万灵,离开罪恶忧惊,赏赐生命。
3.人类至大祭司,祢已预备爱筵,广施哀怜;
罪人沉沦受苦,就主必蒙恩典,主必自彼高天,将他救援。
4.求主近我身旁,作我善牧榜样,安慰、竿杖;
圣子耶稣基督,藉祢稳固圣言,引我随祢向前,信心加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