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主要分成三大宗派,即天主教会东正教会新教会。天主教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本笃会,奥斯丁会等;东正教有反国教派别;新教会因为教义的些微差异,又分为不同教派,如路德宗长老会浸信会等,而小教派则可能仅有几个教会。本列表多数情况下不标明教会相对大小。另外,基督新教中的某些跨越多个教派的运动,在翻译到中文时也冠以什么派,所以让部分人误以为也是一个宗派,如基要派福音派灵恩派等。本章对各派的细微差别或复杂性不予详细描述。有些被外人视为教派的群体则尽力反对被贴上教派的标签,他们并没有正式教派具有的结构、权威或大范围的记录存档;复原主义(Restorationism)教派中的某些派系即属此类。基督教新教虽然宗派众多,但究其源流,多属路德宗、加尔文宗、圣公宗、公理宗、浸礼宗和卫斯理宗。它们的教义、组织制度和礼仪在历史上曾成为新教之主流,且至今信徒众多,影响深远,在西方,称之为主流宗派。

一项对美国宗教信仰者进行的最新调查发现,基督徒的比例在过去20年里有所下降,现在已经稳定下来。这项名为《2020年美国宗教普查》的调查声称,最近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新教中白人主流宗派信徒比例上升而导致的。但正如“福音派”在公众心目中已成为“保守的白人新教基督徒”的同义词一样,这项调查显示,“主流教派”(Mainline)即在神学上倾向于自由派、不认同圣经无误的“基督教”宗派,与保守派、福音派相对立,已成为“非福音派新教徒”的意思。例如,该问卷会这样问所有自认是基督徒的受访者:“你是否将自己描述为‘重生的’或‘福音派基督徒’?”统计会把那些自我认定为白人、非西班牙裔且是新教基督徒的受访者,如果肯定地认为自己重生了或是福音派,则将其归类为白人福音派新教基督徒。究竟谁是“主流宗派”?以下是你应该知道的九个事实,它们可以帮助你认识这个曾经主宰过美国宗教版图的信仰传统。

第一,没有人确切知道“主流宗派”这个标签是怎么来的。“主流宗派”这个词的起源并不确定。一个普遍的假设是,它来自于1908年联邦教会委员会(Federal Council of Churches)的成立,该委员会位于费城城富裕的郊区。20世纪20年代,这个词在识别美国教会信徒上越来越流行,在基要主义者与现代主义者的争论中,这个词把那些倾向于站在现代主义者一边的人区分了出来。

第二,“美国新教七姐妹”("seven sisters of American Protestantism")是主要的主流宗派。1989年,威廉·哈奇森(William Hutchison)创造了“美国新教七姐妹”一词,指的是组成主流宗派的七个主要宗派:美国浸信会(ABCUSA,注意不要与属于福音派的美南浸信会SBC混淆)、基督门徒会(Disciples of Christ)、圣公会、美国福音路德教会、美国长老会(PCUSA,注意不要与属于福音派的美洲长老会PCA混淆)、基督教联合教会(United Church of Christ)和联合卫理公会(United Methodist Church)。

第三,“主流教派”(Mainline)也被经常被应用于几十个较小的宗派身上。但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因此一般来说,这个词也适用于那些没有明确表明福音派认信或基要主义立场的团体。其他经常被列为主流宗派的还有:浸信会联盟(Alliance of Baptists)、弟兄会(Church of the Brethren)、基督教公理会(Congregational Christian Churches)、浸信会协作团契(Cooperative Baptist Fellowship)、门诺会、北美摩拉维亚教会、美国归正会和公谊会(贵格会)。

第四,主流宗派在神学上拥抱多元主义。从福音派的角度来看,主流教派往往被认为是“自由派”。但更公平和准确的分类是,它们拥抱了神学多元主义(pluralism)。就像美国另外两个主要的基督教传统——福音派和罗马天主教——主流宗派包括了各种神学观点,从保守到激进。例如,2008年皮尤中心的一项调查问及《圣经》是否是上帝的话,大约四分之一24%的主流新教徒说它是上帝的话语,应该按字面意思理解,而大致相同比例的人数28%说它不是上帝的话语。

第五,主流宗派的分裂催生了几个福音派宗派。主流宗派的这种多元化常常导致较保守的宗派内部出现裂痕。例如,主流长老会教派中的分歧导致1936年成立了正信长老会(OPC),1973年成立了美洲长老会(PCA),1981年成立了福音长老会(EPC)。2020年,联合卫理公会的一群领导人公布了一项提案,允许该宗派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新宗派,以代表保守派、“传统派”和支持LGBT的宗派。

第六,主流新教徒宗派中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的比例差不多。主流宗派往往与民主党和走向开放的社会事业联系在一起。但就席位而言,大多数主流宗派在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之间势均力敌。只有四个宗派中民主党人占微弱多数:美国浸信会、基督门徒会、圣公会和基督教联合教会。相比之下,其他三个教派则更接近美国共和党。联合卫理公会是美国第二大新教教派,里面共和党人占53.7%,民主党人仅占35.1%,而基督门徒会中后者占52.8%,美国长老会中后者占49.9%。正如莱恩·伯格所指出的,“描述主流新教今天或40年前政治立场的最佳方式是说他们‘中间略微偏右’。把他们说成是民主党是个错误,不如说许多人是温和的共和党人更为恰当。”

第七,多数主流新教人士居住在中西部。根据PRRI的新调查,白人主流新教人士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县城。在居民人数超过1万人的县中,白人主流新教人士中成年人的年龄中位数是50岁,这比所有美国人的中位年龄47岁要大,但比所有白人基督徒的中位年龄53岁要小一些。白人主流新教最集中的10个县是:

明尼苏达州的波普县(Pope County, Minnesota),37%
明尼苏达州齐佩瓦县(Chippewa County, Minnesota),37%
北达科他州斯塔茨曼县(Stutsman County, North Dakota),35%
爱荷华州克莱顿县(Clayton County, Iowa),35%
威斯康星州邓恩县(Dunn County, Wisconsin),35%
爱荷华州奥布莱恩县(O'Brien County, Iowa),34%
明尼苏达州法里博特县(Faribault County, Minnesota),34%
明尼苏达州奥托山径县(Otter Tail County, Minnesota),34%
明尼苏达州菲尔莫尔县(Fillmore County, Minnesota), 34%
明尼苏达州米勒拉克斯县(Mille Lacs County, Minnesota),34%

  • 注:本列表目的在于展示基督教教派多样性,并不求全。有报告称基督教教派超过三万八千,但其中很多无法证实到底是否徒有其名。
  • 注:各教派、神学人士、和宗教比较学者之间对哪个群体可称为基督徒有明显争议,主要争议起于派系间教义的差别。为简单起见,本列表仅反映各教派自我认知。欲了解对各基督教教派身份的不同意见,请参见各相关条目。

第八,主流宗派仍然在联邦政府三个分支中占主导地位。自20世纪以来,许多美国总统都来自主流宗派,包括曾是联合卫理公会成员的乔治·W.布什总统,在联合基督教会受洗的巴拉克·奥巴马总统,以及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他当选时属于美国长老会。从历史上看,大多数最高法院大法官也来自主流宗派,他们包括33名圣公会成员、18名美国长老会成员、9名一位论教徒、5名卫理公会教徒、3名美国浸信会成员和2名基督门徒会成员。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有四位大法官是主流新教人士:桑德拉·戴·奥康纳、威廉·伦奎斯特、大卫·索特和约翰·保罗·史蒂文斯。现在,主教宗派中只有圣公会的戈尔苏奇大法官仍在最高法院任职。大约一半的国会议员隶属主流宗派。

第九,五十多年来,主流宗派人口一直在减少。在20世纪中期,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自己是主流新教人士。但正如皮尤研究中心在2015年指出的,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主流新教传统的教会中,属于主流宗派的成年人比例从2007年的18.1%下降到2014年的14.7%。如果我们回顾50多年前1965,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明确的急剧下降的趋势线。例如,1966年,圣公会有3,647,297名成员;到2013年,成员为1,866,758人,下降了49%。同样,在1965年,基督门徒会有1,918,471名成员。2012年,会员人数为625,252人,下降了67%。“七姐妹”中的每一个都出现了成员数量的长期下降。在这条目下,我们要解释世界基督教新教的六大主流宗派:

A。路德宗(信义宗)
B。改革宗(归正宗,长老宗,长老会)
C。安立甘宗(圣公宗,圣公会)
D。公理宗
E。浸礼宗(浸信会)
F。卫斯理宗(循道宗,卫理公会)

基督教新教虽然宗派众多,但究其源流,多属路德宗、加尔文宗、圣公宗、公理宗、浸礼宗和卫斯理宗。它们的教义、组织制度和礼仪在历史上曾成为新教之主流,且至今信徒众多,影响深远,在西方,称之为主流宗派。

一、路德宗(信义宗)
路德宗(Lutheranism)是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团体之统称,因其教义核心为“唯信称义”,故又称信义宗,它是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物,由马丁.路德于1529年创立于德国,这一新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基督新教的诞生。目前其信徒分布在瑞典、丹麦、挪威、德国和美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427个独立的教会团体,信徒约6840万人根据《基督教世纪》1987年。路德宗的信仰依据为1583年编成的《协同书》(Book of Concord),包括《尼西亚信经》、《使徒信经》、《亚大纳西信经》,路德的《教义问答》、《施马尔卡尔德信条》、梅兰希顿(Melanchthon)的《奥格斯堡信条》等。该宗派的主要持点如下:

(一)“唯信称义”。主张人们唯有对基督的真正信仰,才能成为义人,即无罪的、得救的、高尚的、得永生之人,仅凭遵守教规、道德戒律和外在善功并不能达到正果。人只有具备了纯正的信仰才能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外在的善功只是纯正信仰的必然结果。

(二)强调圣经的最高权威,认为《圣经》是上帝的启示,因而是信仰的唯一源泉和准则,一切教义、礼仪和制度均要与之保持一致。

(三)坚持“平信徒皆为祭司”。即每个基督徒在教会中均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都可以担任神职,故不应有任何持权。

(四)从“唯信称义”的原则出发,不重视教会的形式和体制的统一。不同的教会制度如主教制、公理制或长老制,在不同的路德宗教会团体中均存在。在北欧该宗拥有国教地位。

(五)实行洗礼和圣餐两项圣礼,突出布道和唱圣歌,实行婴儿受洗,认为圣餐礼是神圣的,表明基督“临在”于面包和葡萄酒之中。

路德宗在16世纪传入北欧诸国和西欧部分地区,至18世纪中叶开始传入北美。由于移民背景复杂,分散的路德宗教会始终没有联合起来。美国内战更加剧了南北教会的对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路德宗教会才开始着手合并。l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列强大肆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路德宗也逐渐传播到亚、非、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二战结束后,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教会团体的分散和诸多的新问题,路德宗强调加强团结、统一认识,开展传教和提高教会的作用等新任务。为此,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1947年路德宗世界联盟(LWF)成立于瑞典,标志着路德宗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达到了新的阶段。此后,该联盟积极推动教会内外普世合一运动,关注社会与政治形势的变化。该组织在1957年的尼阿波利斯大会上突出了“自由、团结、改革、服务”的主题。针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形势,调整了路德宗的传教方针,在传教会议上提出三项任务,即对亚非拉新兴的独立教会从财政上予以扶持,从工作上给与协作,派人培养当地的神职人员。各国的路德宗教会团体也着手解决本国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活动。瑞典、挪威和丹麦的路德宗教会拥有国教的地位,教会在立法、财政等方面受议会和政府的制约。其神学立场较保守、少变。但是,战后教会内外要求实现政教分离的呼声日益高涨。1953年瑞典颁布法律,扩大公民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部分取消了对公共教育和政府公职的宗教信仰限制。瑞典敢府和议会还在60年代初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政教关系。挪威政府和议会也开始注意到扩大教会自主权的要求,但至今无显著成果。同一时期,北欧教会内还出现了提高妇女地位的呼声。1958年,瑞典议会通过法案,允许教会向妇女授圣职,1960年开始任命女牧师,但她们的权限与作用仍受限制,教会内对此事也意见不一,直至1979年始正式确认在教会中男女一律平等。

70年代后,在路德宗世界联盟的领导下,国际路德宗在普世合一运动、传教和争取社会正义与世界和平方面表现十分活跃。在普世合一运动中它倡导“和解的多样性”(Roconciled diversity)即在承认和保护不同教派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对话,谋求联合。以此为基础,该联盟及一些国家的路德宗教会与天主教、长老宗、卫斯理宗、安立甘宗、浸礼宗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对话,就神学和社会问题交换看法,发表了许多有关文件,这种对话且有向基层教会发展的趋势。除此之外,路德宗还力图开展与世界其他宗教和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在传教方面,路德宗世界联盟极力呼吁其所属教会大力推进福音传教工作,鼓励各国各地区及基层的教会自治自理;同时号召它们加强传教工作的协调与合作。由于70、80年代路德宗在欧美的影响有所减退,而在亚非拉地区却有所增加,因而它对第三世界更加重视。1977年路德宗第六届大会在达累斯萨拉姆召开,这是该宗世界性大会首次在南半球国家举行,反映了第三世界教会地位的上升,也说明第三世界国家教会开始形成一股力量。1987年中、南部非洲和美国的一批黑人神职人员和教徒创立了“黑人路德宗国际会议”(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lack Lutherans),对路德宗的神学合一运动和非洲传统宗教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在社会问题上,路德宗大部分教会都采取了较为现实的态度和立场,主张本着“公正”的原则处理社会问题,反对战争和军备竞赛,要求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提倡“人权”,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倡导维护生态环境;呼吁消除社会贫困。路德宗流传已有460余年的历史。在基督新教各宗派中,它是最早建立的宗派;在神学理论上,对其他教派具有较大的影响;也是目前人数较多的宗派。其教会团体除少数持基要派观点外,多数持福音派神学思想,并注意吸收某些新的神学观点。近年来,它开始重视社会现实问题,注意在各国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和施加影响。

二、加尔文宗(长老宗、归正宗)
加尔文宗(Calvinists)是以加尔文神学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团体的总称。由于加尔文改革了天主教的传统教义,故又称“Reformed Churches”,汉译为归正宗,该宗实行长老制,由信徒推选长老与牧师共同管理教会,所以亦称长老宗。该宗是16世纪瑞士宗教改革的产物,由法国人让加尔文于1541年创立于日内瓦城。后来它广泛流传于荷兰与苏格兰、英格兰等地,为尼德兰革命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后,该宗随欧洲移民和殖民扩张传播至北美、南非、亚洲和南美等地。目前,该宗共有信徒40,229,501人(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354个教会团体,分布于80余个国家和地区。信徒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为美国、加拿大、苏格兰、荷兰、瑞士、南朝鲜、南非和巴西。其国际组织有二:一为归正宗世界联盟(The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建立于1875年,1970年此联盟与国际公理宗协会合并为“归正宗世界联盟(长老会与公理会)”,会刊为《归正宗世界》(the Reformed World)。此派较开放,倾向于现代派。另一个是归正宗普世会议(the Reformed Ecumenical Synod),其神学思想较保守,参加者有30个教会团体,信徒约350万人。(《基督教世纪》1984年)加尔文宗的信仰具有以下特色:
(一)加尔文宗神学思想的核心是预定论。它突出强调上帝的绝对主权,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皆为上帝的意志。上帝以其不可更改的权威决定着人的灵魂得救与否,预定了信徒是称义而成为选民,还是成为弃民而受惩罚。所以它认为信徒在日常一切行动中都对上帝负有责任和义务,必须努力做好尘世的工作,完善自身道德,才能展示上帝的大能与恩典。而且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也是他被上帝预定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因此,真正的基督教徒必须把其尘世生活当作“天职”来对待。这种态度决定了加尔文宗的信徒积极投身杜会生活,追求事业的进取和道德的完善。
(二)加尔文宗认为耶稣基督是教会唯一的首领,所有教会成员一律平等,一般信徒理应参与教会的管理。因此,该宗教会采用具有共和性质的长老制体制。其主要内容是,基层教会信众从一般信徒中选举出长老,由长老选聘牧师共同组成堂会会议管理教会。基层教会再派出长老和牧师各一名组成教区长老会。此会对下层的教会有监督权。各教区长老会再选派人数相等的长老和牧师代表联合组成上一级的大会。大会具有教会最高立法与司法权。这种制度保证了一般信徒的民主权利。
(三)实行圣洗与圣餐二项圣礼。其礼仪严格排除祭台、圣像等繁文缛节,力求简朴。加尔文主张圣餐的“参与说”,即信徒在圣餐中“参与”了基督的血与肉,领受了属灵的基督。也有些归正教会十分强调布道仪式,不重视圣餐礼。

加尔文宗的典章较多。除以加尔文的《基督教原理》为其神学理论基础外,还有1643年-1648年威斯敏斯特会议制定的一系列文献,包括《韦斯敏斯德信仰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韦斯敏斯德大、小教义问答》、《礼拜规则》和《教政体制》。当代的长老宗与其在历史上的分布,有较大的差别。目前,该宗的中心在美国,信徒约600余万人,是其信徒最多的国家。信徒较多的国家与地区还有加拿大、苏格兰、瑞士、南非、巴西和南朝鲜等。兹分述之。长老宗于17世纪随清教徒传入美洲。由于神学观点之不同和对待奴隶制态度之各异,在18和l9世纪中该宗分裂为许多教会团体。南北战争后,各派趋于联合,至20世纪上半叶,组成了三个较大的长老会,即美国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 简称P.C.U.S),美国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 USA, 简称为P.C.U.S.A)和北美联合会长老会(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of North America, 简称U.P.C.N.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加尔文宗的重点活动是对话联合、多方传教、认真改革和积极参加国际与国内的社会活动。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美国加尔文宗有所发展,信徒人数不断增加,新建教会甚多。同时各主要教会加强了团结,1958年,美国北长老会与北美联合长老会合并为美国联合长老会(The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该会信徒人数占全美长老宗信徒总数一半以上。美国南长老会最初参加了与上述两教会合并的谈判,但由于其内部保守派担心合并会损害其传统的神学立场而未果。但它仍对合一运动保持积极态度,与新成立的联合长老会在传教和教育领域维持合作关系。同时,美国长老宗也加强了与其他教派的联系。早在1946年,各派联合组成的传教委员会即声明:要按照社会与合作的精神消除竞争,与其他教派合作。60年代美国联合长老会与其他几个新教教会联合组成“教会联合协商会”(The Consultation on Church Union),以推动新教各派的联合。同时世界归正宗联盟北美地区所属教会也与天主教会进行了对话。

二战后,美国加尔文宗神学与社会思想的主流为现代派,着眼于改革。1958年,美国联合长老会成立伊始,即着手制订新的信仰条文,于1967年通过了《1967年告白》。此文件简化了对上帝、基督的性质的繁琐论证,以“和好”观念为中心,突出人与上帝,人与人的和好;针对当代迫切的社会问题,强调信仰的伦理道德意义,淡化其神学意义。为表示自身的善世性和与其他教会合作,该会还把《尼西亚信经》、《使徒信经》以及宗教改革时代产生的一切信条等与《1967年告白》合编为《告白书》,作为本教会的教义准则,另外该会不再坚持圣经无谬的僵硬态度。1961年通过的新的《礼拜规则》已体现了上述精神。它主张教会生活既要允许个人的一定自由,也要坚持一定的公共生活和秩序,反对美国宗教传统中过分强调主观内省的倾向。它也放弃了只有具备一定条件者方能参加圣餐礼的传统规则,增加了教会生活的开放性。但是,有些教会还存在着保守势力。美国南长老会和美国归正会的立场即相对保守。它们当中有相当部分信徒和神职人员对联合长老会的自由主义持有戒心,对合一运动态度消极,对美国基督教联合会在60年代支持黑人民权运动也颇为不满。但是,即使在这两个教会内,保守势力也并非能左右一切。南方长老会中的保守派,欲表示该会不支持最高法院关于禁止公共教育中种族歧视的法令,即未得逞。一向以重视社会活动著称的加尔文宗始终关注着社会问题,美国主要的长老宗教会对反对种族隔离和争取民权斗争的态度表现积圾。早在50年代初,教会就注意到解决种族隔离和歧视的迫切性,主张对教会内外的这种现象应予取缔和消灭。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兴起后,各教会普遍予以支持,号召以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南方长老会加速推行黑人与白人教会的合并,联合长老会则增加教会中黑人领导人的比例。不少教会还进一步注意到其他少数种族的地位与处境问题。在50年代东西方冷战的历史条件下,美国长老宗教会普遍把共产主义视为基督福音和美国的“自由”、“民主”的威胁,但有些教会对猖獗一时的麦卡锡主义也表示不满。例如美国北方长老会于1953年11月发表声明,指责当时美国国内的反共狂热危害人权,妨碍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到60年代中后期,联合长老会和美国归正会都提出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主张。战争与和平也是教会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美国各长老会均对战后核武器的发展表示担忧,呼吁停止军备竞赛,实行国际核裁军。美国政府在越南奉行的侵略政策也引起教会的不安,普遍拥护和平解决越南问题。70年代初,由于美政府不断扩大越战,教会对政府的抨击更加强硬激烈。

70年代中期后,加尔文宗内部自由主义神学进一步增强,从而促进了进一步的联合。1976年较为保守的美国南浸会也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一个用现代英语写成的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信仰宣言”,并付诸实施。该会还制定了新的授职誓词,把忠于“圣经训导”的教义内容改为“服从耶稣基督和圣经的权威,始终接受我们告白的指引”。80年代初,该会也放宽了参加圣餐的条件限制,并把圣餐礼的重心由沉重的悔罪转向愉快的新生,其观点与联合长老会逐渐接近。在战争与和平、妇女与同性恋者担任圣职的观点上二者亦趋于一致,终于促进了两大教会团体的联合。1983年,两派合并,成立了“美国长老会”(The Presbyterian Church U.S,A),原联合长老会的《告白书》被采纳为此教会的信仰准则。并宣布:在合并后的机构调整中,贯彻不分种族、年龄,性别和地域,一律平等的原则。但美国长老宗内部的保守派仍有相当大的势力。就新成立的美国长老会而言,除部分保守派分裂出去另组新教会外,在普通信徒和神职人员中,仍有相当多的人持保守立场。其代表人物把70年代以来教徒人数连年下降归咎于神学上和政治上的自由化,力图使教会回到传统的圣经权威的立场上去。另外,基督归正会和美国归正会等一些小教会仍持保守主义立场,并颇为活跃。由于信徒的减少,美国长老会十分注重加强传教工作,大力培养传教牧师,扩大传教面,尤其注意对青年传教。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长老会常把其社会政治主张与传教工作结合起来。它成立伊始,即宣布其传教活动包括使人们从“罪恶、恐惧、压迫、饥饿和非正义”中解放出来,从而为建立公正、平等的世界而斗争。至于在加拿大、英国、苏格兰、荷兰、瑞士、德国、拉美、与亚洲等区域的长老宗的活动,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安立甘宗(圣公宗)
安立甘宗(Anglicanism,意译为圣公宗)是新教六大宗派之一,为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在英国具有国教地位,故又称为英国国教。英王亨利八世(1509-1547)于1529年开始实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为教会的最高首脑。这一法案标志了安立甘宗的涎生,1571年由国会正式批准该宗的教义和信仰原则《39条信纲》与礼仪标准《公祷书》,标志了安立甘宗的确立。随着英国对外殖民扩张该宗逐渐传播到美洲、亚洲和非洲。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统计至今,安立甘宗在全世界共有225个教会团体,信徒约5000余万人,分布于165个国家,共有40个教省,390个教区。其基本特征有四:

(一)安立甘宗持有新教的基本信仰,但其礼仪和制度等方面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传统。

(二)坚持圣经为教义的最高权威,在与圣经无抵触的前提下,对其他各派的神学思想不完全排斥,多数教会团体承认近代圣经考据学的地位,确认自由运用理性的重要性。

(三)安立甘宗保持古代的三级圣品制,即主教、会长和会吏。主教为最高神职人员,可以授圣职和行坚振礼;会长相当于牧师,负责布道、主持圣礼;会吏协助举行礼仪和管理教会其它事务。主教、牧师、会吏和一般信徒在教会大会上都可以参与决策过程。除英格兰外,主教通常由教区会议选举产生,并由其他主教、神职人员和信徒的代表按立。各教会团体实行自治,教区为基层教政单位,教区结合为教省。英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在该宗派内具有精神上的宗主地位,但其实际管辖权只限于所属教区和教省。

(四)该宗强调圣洗与圣餐为得救不可少的圣事,圣餐被认为是对基督救赎的纪念。实行婴儿受洗,成年时行坚振札。

18世纪,在英国殖民势力急剧扩张的浪潮中,英国国教会组织了“教会传教协会”,在其殖民地加拿大、西印度群岛、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地建立教会并迅速发展。该宗为协调各地的宗教与活动,建有两个国际性会议,兰伯持(Lamboth)主教会议始于1867年,因在伦敦的兰伯特宫召集而得名。此后每10年召开一次,会议由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世界各地主教参加,商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议无立法权,决议亦无很大的约束力,但此会象征该宗世界性的团结。至20世纪,由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该宗于1968年建立了一个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安立甘宗协商会议,由各地区圣公会的50名代表组成,代表包括普通信徒、教牧人员,以提高一般信徒的地位,总部设在伦敦,交换与协商对国际杜会重要问题的见解。

英格兰的圣公会自建立迄今,始终是该宗最大的教会和神学中心,拥有信徒2,800万人,占该宗信徒的半数以上。分为坎持伯雷和约克两教省,下辖43个教区和11,400个小教区(Parish)。约克教省的大主教全称为“英格兰大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全称为“全英格兰大主教”,地位在约克大主教之上,可为英王行加冕礼,是英国国教会的最高神职,也是全世界安立甘宗名义上的精神领袖。但他的实际权力仅管辖其教省和亚洲、百慕大群岛和福克兰群岛等地的圣公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圣公会均已独立。英圣公会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对教会在拯救中作用的分歧,l9世纪出现了高教会派、低教会派和广教会派。这些分歧也波及到世界各地的圣公会。高教会派又称安立甘公教派,主张在教义和规章制度方面应恢复较多的天主教传统,教会应保持较高的地位;低教会派又称安立甘福音派,强调以圣经为最高准则,严格按《公祷书》简化礼仪,反对强调教会的权威;广教会派主张在神学范围内包含众多的传统,建立较广阔的教会,强调自由与调合,持别关心教会的文化生活。这三派的传统延续至今,信徒可以自由参加某一派的活动。英国圣公会至今仍为国教,女王必须是该宗信徒。两位大主教和伦敦等地一批主教为上院议员。

二战后,英圣公会经历了短期的恢复,至50年代,面临着教会内外一系列的棘手问题。(一)该宗的国教地位与陈旧的教义教规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信徒的兴趣和热情剧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据统计1953年只有l/10的信徒定期去教堂参加礼拜,1961年约l000万受过坚振礼的信徒中仅有1/4积极支持教会的活动。(二)神职人员严重不足,妇女仍被禁止参加教政工作。据统计1953年其牧师人数由1914年的22,000人下降到1953年的14,000人,平均每个小教区不足一个半牧师。(三)与其他宗派联系不足,相对孤立。这些问题的解决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英圣公会因处于国教地位,其教义和礼仪的改革均需经议会批准;大主教和主教在形式上要首相提名,女王任命。这一政教关系影响了教会的改革和信徒的热情,成为当时争论的问题。主张放弃国教地位者认为,国教是中世纪遗留的过时传统,阻碍了教会活力的发挥;主张维持国教地位者声称国教是民族信仰和传统的象征,不能轻易废除。教会则采取了折衷态度,既坚持国教地位有其价值;又要求有限度的改革现行政教体制,适当争取扩大教会自主权。但直到70年代始取得了一些突破。1974年,英国上下两院通过法案,给予教会改革礼仪和制定教义的自由,规定经过教会总会议讨论,获2/3的赞成票者即可独立作出决定。1976年,英首相卡拉汉在下院提议改变由首相挑选提出主教人选的惯例,新设立一个由教会人士和有关政府官员组成的委员会,每逢遇到主教职位空缺,该委员会负责提出二名候选人,由首相择一。此措施已付诸实施。它使教会对其高级人事安排的发言权有所扩大。但教会内要求彻底脱离与政府关系的呼声依然很高。

为了适应新的潮流和信徒的需要,英圣公会还作了礼仪方面的改革。1981年教会总会议批准出版了《供选用仪书》(The Alternative Service Book),汇集了经长期修改和试用的礼仪,其中包括大部分礼仪改用现代英语;圣餐的意义由突出纪念基督之死改为强调对上帝救恩的感谢;并且提高了普通信徒在礼仪中的地位及参与程度。教会并未强制推行这套新礼仪,而是由基层教会根据信徒的意愿决定是否选用。目前有一部分教会实行了新礼仪,亦有兼用《供选用礼仪书》和《公祷书》者。为解决教牧人员之短缺,早在5、60年代英圣公会即采取补救办法,如允许牧师兼有世俗职业;开办夜校培养神职人员;由妇女担任教会的教育、社会福利工作等。随着西方6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妇女要求担任神积的呼声日高,曾长期成为该宗争论的问题。当时英圣公会的立场是拒绝向妇女授职,也不许在海外被授予神职的妇女在英国教会中主持圣礼。但由于世界各地不少圣公会已陆续允许妇女出任牧师,1976年的兰伯特大会遂决定每个独立教会均有权自行处理该问题。到80年代中期,香港、加拿大、美国和新西兰的圣公会均已正式允许妇女任圣职。对此问题的争执暴露了安立甘宗内部的分裂因素,加剧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圣公会与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离心力。为改变这种局面,前坎特伯雷大主教朗西一再强调妇女问题并非信仰的基本问题,重申应保持安立甘宗具有“松散的权威”的特点。他主张在充分尊重各地教会自主性的同时,继续维持以坎持伯雷大主教为宗主的安立甘宗形式上的团结。直至1989年,英圣公会才迫于形势,任命了第一位高级女神职人员。为摆脱孤立局面,它积极参加了世界基督教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倡导合一运动,并表示愿与其他教派对话,加强合作。1972年,圣公会与卫斯理宗就互相承认对方牧师合法性问题进行对话,由于高教派的阻力未能获得总会议的批准,二个教会实现合并的进程由此破裂。1982年由卫斯理会、联合归正会和莫拉维亚会共同提出的、与圣公会互相承认和共同按立神职人员的倡议,亦未获通过。但该会近年来较重视发展同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关系,尤其是就教皇制和主教制问题与天主教进行对话,并表示对华友好,支持中国基督教会的“三自”革新运动。朗西大主教曾多次访华。在 民族独立的影响下,非洲的圣公会纷纷脱离坎待伯雷大主教的管辖,走向独立。英圣公会只能承认现实。坎特伯雷大主教在60年 代初曾多次主持东非和西非圣公会的独立仪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