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of all nations2
?
Jerusalem-Religions

万国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又名Agony教堂,位于耶路撒冷城东部的橄榄山,毗邻客西马尼园。 耶稣在被捕前晚间祷告的地方,万国教堂是世界上四大著名教堂之一。耶稣在被捕前晚间在此祷告,听到神告诉他只能活七天的地方,而内部也有供奉当初耶稣祷告时所坐的石头。教堂外观上方的马赛克镶嵌画中间红衣服的是耶稣,而他张开双臂代表着在最后七天的生命努力作好上方的主交办他的事项,而主身上的记号则代表起源或结束都来自于主,两旁的信众一边是相信耶稣会带给他希望,另一边则是怀疑他的人民,但最终、两边都会相信他的。教堂本身在建筑的同时,有发现基底有拜占庭时代遗留下来的遗迹,所以当初建筑教堂的设计师保留原遗迹的马赛克拼贴花式,将教堂完成。这座教堂建于1919年到1924年,得到许多不同国家的资助(因而得名)。每个国家的标志放置于天花板的玻璃上,每一个都放在一个小dome. 教堂的前面有一排列柱,教堂为拜占庭风格建筑,有圆顶、粗大的列柱和镶嵌图案。该教堂的建筑师是Antonio Barluzzi。

现存教堂时间在两座古代教堂的基础上-12世纪十字军教堂(1345年废弃)和4世纪的拜占庭教堂(毁于746年地震)。

橄榄山(Mount of Olives 意为“Mount of the Summit”) 是耶路撒冷老城东部的一座山,得名于满山的油橄榄树。在山脚有客西马尼园和万国教堂,据说耶稣经常和门徒们在此聚会,耶稣最后也在此被罗马人抓捕,是老城外最著名的教堂之一。《圣经》上许多重要事件发生在橄榄山。耶稣在人生的最后一周来到耶路撒冷,每天翻越橄榄山进入圣殿教导人,《圣经》记载了许多耶稣在橄榄山的事迹和言论。橄榄山在公元4世纪起就有许多修道院和教堂,许多基督徒来此朝圣。公元70年,罗马军队第十军团在橄榄山扎营,围攻耶路撒冷,摧毁了第二圣殿和耶路撒冷。

根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在死前一周从这里进入耶路撒冷。4世纪起相继落成多座基督教教堂和圣徒纪念堂。根据古犹太传说,弥赛亚时代将在此山开始。因此,数世纪以来,该山坡成为犹太人最神圣的墓地。1925年该山斯科普山上建成希伯来大学。1929年建犹太国立和大学图画馆。1934年建罗特希尔德-哈达萨(Rothschild-Hadassah)大学医院。橄榄山,耶路撒冷的宗教圣地,除分布旧城各区外,在这神圣城市的周边,也是满布圣经记载之所在。耶路撒冷以东的橄榄山,即耶稣曾经布道的地方,周围遍植橄榄木。山丘下的客西马尼园种有名为「记忆」的迷迭香(Rosemary),旁边的客西马尼万国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 Gethsemane)又叫苦闷大教堂(Basilica of the Agony),祭坛前的岩石砖说是耶稣被出卖后渡过最后一夜的地方。

万国教堂于一九二四年在原是拜占庭及十字军教堂的遗址上建立起来。教堂内有一块传统上认为是耶稣曾跪在其上祷告的大石。耶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约在公元三十一年春天,与其十二门徒,庆祝逾越节。由于耶稣自称救世主,招致不少犹太教祭司的嫉恨。结果门徒中的犹大,将耶稣出卖,耶稣在晚上被捉,在犹太议会中受审,翌日犹太总督彼拉多(Pilate)批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

耶稣被捕时的地方,叫作「客西马尼」(Gethsemane),在希伯来语,则是Gat Shemen,解作「榨取橄榄的庭园」,据说耶稣被捕前,在这庭园苦恼地祈祷度过最后一夜︰「耶稣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他对他们说︰『你们在这里坐,我去那边祷告。」《马太福音26: 36》如今在这个庭园里,共有八棵古老的橄榄树,据称是耶稣时代原有的树木,即使不是原木,也是直系木,其树龄起码几个世纪,是今日世间最古老的橄榄树。

今日前往「客西马尼」的游客,主要是参观那个「客西马尼教堂」,属方济各会的教堂,建于一九二四年。由于筹建的资金来自世界各国,所以又叫「万国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笔者进入教堂,发觉有异于其他以七彩玻璃透光体现圣洁的教堂,光线极为幽暗,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一问之下,方知教堂窗户的玻璃都不透光,且是故意如此,以表达哀伤,所以有人叫这教堂是「哀伤教堂」(The Basilica Of Agony)。

教堂上的门楣有个巨型的彩色马赛克,可见到耶稣在独自祈祷,耶稣像之上是希腊字母的阿尔法和亚米茄,令人联想到《启示录1: 8》说的︰「昔在,今在,将来永在的主──全能的上帝说︰『我是阿尔法(Alpha)──是开始,是亚米茄(Omega)──也是终结﹗」忽发奇想,何不叫此为「亚米茄堂」?耶稣死而复活,是终结,也是开始,大家不必太哀伤,让这教堂透点光吧﹗

俄罗斯式教堂建筑的是圣·玛丽神女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旁有多米内斯·弗列维特礼拜堂(Chapel of Dominus Flevit),上方有座升天教堂(Church of Ascension),听说留有耶稣升天时的脚印,不远处的彼德·涅斯特教堂(Church of Peter Noster)里面有以44国文字书写的主祷文。此外还有圣母玛利亚墓、西罗亚池(Pool of Siloah)……都是颇具历史意义的遗址。站在橄榄山高处远眺,耶路撒冷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柳榄山虽遍布基督教圣迹,但是几百年来埋葬犹太人的古老墓园也在山上,因此对犹太民族来说,此地亦是值得纪念的神圣之地。

在《撒迦利亚书》中,说到橄榄山将是末日耶和华降临的地点。因此,犹太人总是希望埋葬在橄榄山,从圣经时代直到今天,橄榄山一直是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墓地。山上估计有15万个墓穴,其中包括包括撒迦利亚(在此说预言的先知)、押沙龙、和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许多犹太教拉比。从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到1967年六日战争,橄榄山被约旦国占领,橄榄山犹太墓地受到严重破坏,约旦人墓碑修筑道路和军用厕所,其中有不少墓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六日战争后,以色列人尽最大努力修复犹太墓地。山顶上有一个阿拉伯人社区At-Tur。

《旧约圣经》中首次提到橄榄山,是押沙龙叛乱时,大卫王从耶路撒冷逃出,蒙头赤脚上了橄榄山。在《旧约圣经》中另外只有一处提到橄榄山,就是在《撒迦利亚书》14章4节。不过,《列王纪上》11:7、《列王纪下》23:13、《尼希米记》8:15、《以西结书》11:23也都隐晦地提到了橄榄山。《新约圣经》频繁地提到橄榄山:《马太福音》21:1、26:30等。在圣经时代,从耶路撒冷到伯大尼的道路经过该山,耶稣曾站在橄榄山上为耶路撒冷悲叹。耶稣在橄榄山上度过了很多时间,教导他的门徒并且说预言,每天晚上回到橄榄山住宿,在他被出卖的那一夜也是如此。

环抱。“客西马尼”希伯来语意为“压榨橄榄”。Z女士指着精心护理的橄榄园:“这些树都是与耶稣同一时代的,有的还更早……”千年风霜磨砺的橄榄树冠几乎垂地,一些老迈树杈老被木杆支撑着,似颤颤悠悠老年人手中的拐杖……圣经新约记载:“耶稣用完了‘最后的晚餐’,他预感到自己受难的时刻临近了,便来到客西马尼园祈祷。他极其悲痛汗如血珠滴在地上,在对上帝做了三次祷告后,逐渐恢复了勇气和自信,决心坦然地接受未来的苦难。这时,犹大带着祭司长等人前来捉拿耶稣,犹大按照约定的暗号:与谁亲吻谁就是耶稣。当他走到耶稣跟前叫了一声‘老师!’并上前亲吻后,耶稣说:‘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随后他被捕……”

公元4世纪,信徒在客西马尼园建了一个圣坛,12世纪十字军对它进行扩建,后圣坛被穆斯林征服者破坏。现客西马尼教堂是上世纪初在原来建筑的遗址上修建的。同阳光明媚形成强烈反差,堂内幽暗,仿佛耶稣被出卖那一夜的光景,肃穆之情油然而生。 几位信徒在圣坛前瞻仰圣容,静默祷告……

公元一世纪左右,在巴勒斯坦的加利利地区出现了一个小的犹太教派别——拿撒勒派,意思是坚守教规教义的人。耶稣是该派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了犹太教的教规和伦理思想,却反对教中繁琐的教规、礼仪和戒律,并认为这些是有悖于先知的教诲,无益于人们心灵的净化。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耶稣的传教引起了设在以色列各省执政掌权的罗马官员和犹太领袖的注意。按《圣经·新约》和《福音书》中的叙述,耶稣的被害是犹太祭司长用30枚银币买通了耶稣的门徒犹大,和罗马总督彼拉多合谋杀害了耶稣。耶稣受难之后,其十二门徒继续他的传教,受难事件被赋予以更大的宗教意义。门徒中影响最大的保罗,冲破了传教犹太教的狭隘性,使拿撒勒教派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宗教,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就此而生。从基督教的诞生之日起就对犹太教和犹太人产生了极强的宗教敌对情绪,这种对峙局面一直延续至今啊。

这座山(山脉)有4座山峰:

加利利峰——传说是天使对门徒说话的地方。
升天山——据说是耶稣升天的地方,但根据《路加福音》,耶稣升天的地点应该在伯大尼附近。
先知峰——旁有先知墓。
堕落山(Mount of Corruption)——是因为所罗门接受他的外国妻子带来的偶像崇拜的高处(high places)。
橄榄山也是撒迦利亚和以西结预言耶和华来临的地点。

地标建筑: 押沙龙柱,撒迦利亚墓,万国教堂,抹大拉的马利亚教堂,主哭耶京堂,客西马尼园,Seven Arches Hotel。


早期教会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最初为犹太人的一个教派。除了受犹太教的影响外,受到了诺斯底主义的影响。圣经《使徒行传》记载了初代教会到约公元60年的历史,按照使徒行传的记载,耶稣复活又升天以后,耶稣的门徒约有100人在耶路撒冷聚集,然后开始对周围的人传讲耶稣是基督的福音,效果明显:于是领受他话的人,都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他们都专注于使徒的教导和彼此的团契,擘饼和祈祷。众人都心存敬畏;使徒们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信的人都聚在一处,凡物公用,又卖了田产和家业,照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分给他们。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圣殿里敬拜,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坦诚的心用饭,赞美神,得全体百姓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基督教始于耶稣基督的来临。诞生时期:公元1世纪30—40年代由其使徒以领受圣灵为“灵召”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开始传教,建立初期基督教教会。40年代后期,随着保罗等人向非犹太人的传教,教会相续在叙利亚的安提阿、埃及的亚历山大、罗马、君士坦丁堡等地建立教,在思想信仰上和组织结构上逐步走向完备。公教会或普世教会时期:早期基督徒曾受到罗马帝国的10次大迫害,后因教会不断传播而使罗马执政当局最终取消反教政策,并于392年被定位帝国国教。在继承、扬弃犹太宗教传统和结合、改造古希腊罗马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较为完备的教义神学体系。其内部也出现神学争论、兴起各类异端教派运动,如阿里乌斯派、多纳特派、彼拉久派、一性论派、聂斯脱利派等。 3世纪,逐渐发展出隐修制度,建立起各类修院。

教会就这样开始成长,但很快逼迫临到他们,一位门徒司提反成了第一位殉道者,没有经过任何审判被用石头打死。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几位使徒以外,众人暂时逃离,这也使得福音开始传向各地。逼迫基督徒的人中间有一位叫做扫罗,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法利赛人,精通犹太律法,司提反殉道他就有参与,然后抓了很多人下监。他拿了大祭司的文书前去大马士革,要逼迫那里的教会,路上耶稣向他显现,他便改信耶稣,并改名保罗,从此一生致力于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就是当时罗马帝国境内的非犹太人),并写了新约圣经27本书中的至少13本书,最后在罗马殉道而死。

基督教开始还被看作是犹太教的一部分或者一个分支,比如,保罗去一个地方传教的时候,都去到犹太教的会堂。保罗传道基督教,很多犹太人都不接纳保罗,相比起传统的犹太教,基督教不强调行律法,而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后来二者渐渐分道扬镳,被他们自己和别人都看作是两个不再相同的信仰。“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开始的”[11],这大概是公元43年的事情。基督教在外邦人中间(罗马帝国境内)反而渐渐传开了。以上是根据圣经的记载。

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大火,一说是尼禄皇帝为了建新城而故意纵火烧掉旧城。尼禄皇帝将大火归罪于基督徒,大大迫害基督徒。后面几个世纪教会也遭遇多次大逼迫,许多基督徒被酷刑处决,如火刑烧死,在竞技场中被野兽吃掉,钉十字架等等。十二位使徒(犹大背叛之后补选一位)中只有圣约翰正常寿终,其余都是殉道而死。基督徒学习耶稣的榜样,并不反抗。在逼迫中,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却越来越兴旺,更成为军人们的信仰。

后来君士坦丁大帝崇慕基督信仰,于公元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了基督教徒的合法地位。君士坦丁将罗马帝国的首都迁都到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引发了日后罗马与拜占庭两地教会对基督宗教领袖地位的争执。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命教会召开尼西亚会议,驳斥了亚流派,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教义。使徒们在世的时候所写的福音书、书信被教会保存,到第二世纪末,已经形成《新约圣经》的基本形态,到公元393年的大公会议被正式定型。这时期著名的基督徒,在使徒彼得、保罗、约翰之后,有特土良、坡旅甲等。

东西教会分裂时期: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形成天主教传统,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形成正教传统。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正式分裂,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自称公教(即天主教)。

罗马帝国国教

君士坦丁之后有一位罗马皇帝尤利安被称为叛教者,重新恢复罗马宗教,但他执政时间不长,到了380年,狄奥多西皇帝公布了一道谕旨,基督宗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这道谕旨在米兰谕旨的基础上,指出基督教的信仰是值得全罗马帝国人民、值得所有有思想的人、值得所有有智慧的人去接纳的一个信仰。它虽然没有明确的说,要定基督宗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但它作为皇帝的命令方式发布,结果带来许多人不得不成为基督徒的气氛。

罗马帝国渐渐衰落,公元410年罗马城被日耳曼人攻陷,476年最后一位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西罗马帝国灭亡。有一种理论认为基督教为国教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武力,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可是同以基督宗教为国教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力量却仍旧很可观,直至1453年才灭亡。这时期著名的基督徒有圣奥斯定,圣热罗尼莫、圣巴特利爵等。

中世纪前期

中世纪前期包括从6世纪至10世纪,这段时间,特别是到9世纪初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灭掉西罗马帝国的外族,以日耳曼的一个分支法兰克人为代表,建立了一系列的王国。这些外族在攻陷罗马的过程中常常对基督徒礼待有加,他们自己在6-7世纪中间也渐渐归信基督教。这些民族文化很低,甚至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可以称为是蛮族。教士和修士读书识字,成了黑暗时代中间文化的曙光。教会中开始兴起修道院,修道院在文化、农业、商业、慈善事业上面都起了重要作用。罗马教会在众教会中的领导地位越来越突出,与君士坦丁教会的矛盾也加深。基督教在耶稣活动中心的中东阿拉伯世界发展不大。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迅速扩张,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国家的主流宗教。公元751年,法兰克王国进入卡洛林王朝,势力扩大,查理曼时代尤其强盛,公元800年,罗马教宗圣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显示并进一步扩大了基督教的政治影响力。欧洲开始走出黑暗时代。这时期的著名基督徒有罗马教宗圣额我略一世等。

在天主教与东正教各成体系、分别发展的过程中,西罗马帝国于476年被推翻,教会随之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发展阶段。其间东正教会因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及其最后灭亡,逐渐分化为15个相互独立的正教会即自主教会,形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多元局面。

西方天主教会在中世纪发展中经历教权与王权之争,于13世纪达到教会权力的鼎盛,形成以罗马为中心、跨越国界的西欧天主教世界。其修会体制不断变革,曾兴起各国军事修会和托钵修会。天主教会为遏制伊斯兰教的影响,在夺回“圣地”的口号下,从1096至1291年近二百年时间里,先后组织向东地中海沿岸各国的8次十字军东侵,并为镇压“异端”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镇压“异端”和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及自然科学家。在重建西欧基督教文化体系的进程中曾促成加洛林王朝文化复兴和12世纪文化复兴,推动中世纪欧洲学校、图书馆的建立和大学的兴起,形成基督教文化教育及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特色。在神学理论上通过“唯名”、“唯实”论之争,以及改造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建立起体态完备的经院哲学,并确立以托马斯.阿奎那思想理论为主体的天主教正统教神学哲学体系。

中世纪中叶

中世纪中期是11-13世纪,教会出现分裂。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的安条克之围,出自中世纪的泥金装饰手抄本。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国称东正教)。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教导权主要于教宗与大公会议;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口号,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展开了8次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经院哲学成为神学的主流,引入亚里斯多德的思想,非常地思辨和哲学化。修道院的学校演变成为大学,教堂采用哥特式建筑,显示了技术的发展。教会渐渐腐败。这时期的著名基督徒有圣多玛斯·阿奎那、圣方济各亚西西等。

中世纪晚期:赎罪券的发行日益盛行,成为后来宗教改革的导火索,即抗罗宗(新教)诞生。随着14世纪以来兴起的突出人文主义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及16世纪教会内部爆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又一分为二,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会、被统称为新教的一些新宗派,形成旧教、新教的对立。1517年,神学家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对台彻尔销售教廷赎罪券等,由此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他的工作引发了由数位基督徒学者和领袖所领导的更深入的运动,包括乌尔里希 .茨温利和约翰·加尔文。这些新教会被称为抗议宗(新教)。从此开始近代基督教的发展,其三大系派(天主教、正教、新教)基本定型,并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造成全球性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促成天主教会内部实行一些革新措施,并产生出新型修会耶稣会。其会士不穿僧衣,不住修道院,深入到世界各地开展广泛的传教活动,兴起天主教会海外传教高潮。同时,在17世纪初,欧洲启蒙时代不可知论、泛神论、无神论的兴起以及法国大革命蔓延西欧大陆,越来越多的人退出教会,整个基督教社会都陷入信任危机。17世纪,英国爆发了清教徒革命。18世纪,伴随着美国的大觉醒运动为代表,以及信仰复兴运动、再临运动、五旬节运动在内的宗教运动陆续发起,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兴宗教和邪教组织,并波及到欧洲与世界各地。

1517年10月31日,奥斯定会的修士马丁·路德张贴了反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教会再次分裂。传统派被称为大公教会,中文又称天主教,改革派被称为新教,中文又称基督教(狭义用法)。同时期的著名改革家还有加尔文、慈运理等。他们强调因信称义,强调圣经的权威,否认罗马教会和教皇的权柄,他们的信仰要点可以用五个唯独来概括,与罗马天主教会产生极大的对立。英国出于政治的原因也脱离天主教控制,成立了英国国教会。信仰冲突席卷整个欧洲,加上其他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神圣罗马帝国瓦解,欧洲爆发许多的战争,包括三十年战争。天主教会内部也出现改良运动。

新教内部后来出现很多不同的宗派,最主要的早期教派,有圣公宗(安立甘派,又称英国国教)、归正宗(加尔文派)、信义宗(路德派)等。启蒙运动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及西方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基督教正式传到了世界各地,并成为西方殖民地的主要宗教,当时更有国教地位。1583年利玛窦将天主教传入中国,1807年马礼逊将基督新教传入中国。启蒙运动开始了对神的理性质疑,基督教内部出现了自由派神学,与正统基督教神学传承有出入。

20世纪出现与传统基督教形式不太同的灵恩运动称之为灵恩派,重视方言、医病、赶鬼等异能,反对教会有的传统结构形式,也重视表现自己的属灵经验,例如不顾一切的去跳舞,及有现代先知讲预言等事,在基督教圈中造成不少影响,特别是在中南美地区。不少传统教会抵制灵恩运动,认为其背离神的道,更至有些传统基督教人士认为是邪灵上身,但灵恩派一般都认为自己没有灵恩派之分,而只是偏向受圣灵的充满。

《新约》福音最常出现的名字耶稣,又称基督耶稣或者耶稣基督。《福音书》记载: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由圣灵感孕童真女马利亚取肉降世成人的救赎主。历史上对耶稣记载不详,曾有人怀疑是否有其人。公元1世纪的犹太人史学家约瑟弗斯(Josephus)在《犹太古史》中曾称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雅各是”那被称为基督的耶稣的兄弟”。古罗马史学家塔西陀(Tacitus)的《编年史》写道:“那个使他们有基督徒称号的人——基督,已在提庇留时期,为巡抚所杀。” 这些资料间接说明,历史上确有耶稣其人。

有关耶稣生平的记载主要在《新约》,尤其在四部《福音书》中。福音书称:耶稣的母亲玛丽亚从圣灵怀孕,并得知她要生的儿子就是人们常盼望的弥塞亚。当时正值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即罗马第1位皇帝屋大维,公元前27—公元14年)下令犹太人报名上册之际,玛利亚随着丈夫木匠约瑟从加利利的拿赛勒到犹太的伯利恒城注册登记。耶稣就降生在伯利恒的马槽里。生下8天后,按犹太人的规矩行了割礼,取名“耶稣”,意谓“主是拯救”。后世把耶稣的诞生年定为公历的纪元。距圣经学者推证,耶稣降生当在公元前6至前4年之间,因为考证,希律王死于公元前4年,而耶稣的诞辰日今称为“圣诞节”。

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幼年聪明好学,12岁时已认识到上帝是他的父,“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成年后,耶稣到施洗约翰那里受洗,真切感到自己是“上帝的爱子”。接着耶稣在旷野里40天,经受撒旦的试探,拒绝了各种诱惑而选择完全上帝抚育的“救赎世人”的重要使命。于是他开始宣传天国(即上帝的国)的福音。先在犹太地南部,后又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区传道。他宣讲上帝的国近了,劝人们要悔改,相信福音。他自称自己是“人子”,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耶稣在传道时,选召了12名门徒,最初的,也是比较亲近的是彼得、雅各、约翰。他们多数是渔民。除12门徒外,耶稣又设立470个人,差他们两人一行地去各地传福音。耶稣的言论与行动触犯了犹太教中占统治地位的大祭司、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与社会上层当权者发生了冲突。他不同意法利赛人关于守安息日的烦琐教条,斥责法利赛人等上层社会的民族偏见和等级歧视,主张上帝是爱,人们也要彼此相爱。他将犹太教律法归结为“尽心、尽性、尽意,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认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犹太教当权者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对耶稣极端仇视,他们千方百计要置耶稣于死地。逾越节前夕,耶稣被门徒之一加略人犹大出卖,被犹太教大祭司和差役拘捕,交给罗马的犹太巡抚彼拉多,并使彼拉多同意将耶稣钉于十字上。《福音书》记载,耶稣死后第3天复活,并向门徒和众人显现,第40日升天,第50日差遣圣灵降临。众门徒领受圣灵,开始传教。 [26] 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领域内逐渐传布,后来从一个犹太民族的宗教(犹太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宗教。

《圣经》是基督教重要的经典,在基督徒心中,《圣经》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其信仰和生活的唯一准则。其具体包括《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旧约圣经》即犹太教的《圣经》,是从犹太教承受下来的。全书卷数和次序,基督教各派略有不同。新教多数教派只承认希伯来文原本,因此只有39卷;天主教则应用《七十子希腊文译本圣经》,并收该书中未见于希伯来文本的一些希腊文补篇等7卷希腊文经典,合为46卷。《新约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共27卷,包括记载耶稣生平、言行的“福音书”,叙述早期教会情况的《使徒行传》,传为使徒们所写的《书信》和《启示录》。《圣经》的四十几位作者,不仅各自所处的时代、职业、身分不同,写作的环境也有很大差异。摩西是政治领袖,约书亚是军事领袖,大卫和所罗门是君王,但以理是宰相,保罗是犹太律法家,路加是医生,彼得、约翰是渔夫,阿摩司是牧羊人,马太则是税吏。有的写于皇宫之中,有的则在牢狱或流放岛上;有的写于戎马战时,有的却完成于太平盛世;有的写于喜乐的高潮,有的则写于悲恸、失望的低谷之中。《圣经》各卷书都是独立写成的,写成后即在各犹太会堂或基督教堂传读。基督徒认为神是《圣经》的真正作者,是神的话语的默示。

《圣经》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发展,已经成为现今最畅销且发行量最大的书。据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图书管理机构统计,自基督教诞生以来,一直不断向全球发行,至今发行量已达100多亿册。2000多年来《圣经》被视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先后被翻译成200多种语言,然而人类在《圣经》翻译史上也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和代价。现在通行的基督教圣经中文版是和合本的圣经,其由来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时期。当时有三个版本,即《文理和合译本》、《浅文理和合译本》和《官话和合译本》。其中的《官话和合译本》就是后来流传最广的中文和合本圣经。其中新约的翻译于1906年完成,1919年新旧约全书完成面世。由于时代的原因,文字特点采用了半文半白的风格。以此译本为基础,圣经公会在1989年重新采用新标点、新型态编印、出版了《新标点和合本》。和合本的重要贡献不能否认,近百年来的中文基督徒(新教)都直接受其深刻影响,只是由于时代所限,一些新接触者产生了阅读困难,因此一些新的中文译本也相继出现。所以,除了和合本的中文圣经之外,还有两个版本的中文圣经可以看到,即《现代中文译本》和《吕振中译本》。前者译文是较为浅白的现代文字,后者是吕氏(牧师)一人的翻译,其译文尽可能符合原文的表达,比较直译。另外,天主教圣经的中文版本通行的是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翻译的《思高译本》(1968年)。

基督教的基本组织被称为教会,基督教认为教会是全体在世和已死基督徒的总体。“教会”一词,源于希腊文εκκλησία,意为“聚会”,在古代希腊化国家中主要指城邦公民的立法性议事聚会。《旧约圣经》七十子希腊文本用以指崇拜雅赫维的以色列民族集体。在《新约圣经》中,教会指信仰耶稣基督的团体。后世说“教会”含义较广,既可指基督教各派的整个组织,如基督教会、天主教会、正教会等,也可指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教堂全体基督徒的组织,如英国教会、耶路撒冷教会、某某教堂的教会等。教堂亦称“礼拜堂”,是基督教举行宗教仪式的建筑物,源于希腊文Kryiakon,意为“主的居所”。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始建造教堂。最早的教堂多由宫殿改建或仿照宫殿式样建造。11世纪有罗马式教堂,12世纪由哥特式教堂,15世纪又有文艺复兴式教堂。东方正教会和其他东方教会还有拜占庭式教堂等。中国最早的教堂为唐代景教在长安所建大秦寺。元代天主教方济各会在大都(今北京)等地所建教堂称“十字寺”。明万历十一年(1583)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建造教堂,初名“仙花寺”,后改“寺”字为“堂”,俗称“教堂”或“天主堂”。新教传入中国后,常称教堂为“礼拜堂”,意为礼拜上帝的殿堂。

天主教

1. 隐修院修会

从隐修休会发展而来,后逐渐发展到有组织的集体隐修,遵守统一的规章制度的基督教教会。主要包括本笃会、苦修会、克吕尼修会、西多会、加尔都西会等。
本笃会:529年,本笃(一译尼狄克)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建造了第一座本笃会修院。主要规定包括 “ 发三愿”和咏唱“大日课”。该会规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
克吕尼修会:本笃会的一个分支,又称“重整本笃会”。该修会要求恢复本笃修道团严格的规矩,培育个人属灵的生活。史称“克吕尼修院改革运动”。

2.托钵修会
亦称“乞食修会”,始于13世纪。规定不置恒产,会士以托钵乞食为生。开始时,仅包括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加尔默罗会、奥斯定会,15世纪后,续有增加。
方济各会:又译法兰西斯派、小兄弟会。该会会规要求会士必须效忠教皇,并提倡过清贫生活,衣麻跣足,托钵行乞。会士间彼此互称“小兄弟”。
多明我会:又译多米尼克派、布道兄弟会。该会以布道为宗旨,着重劝化异教徒和排斥异端,主要在城市的中上阶层传教。

3.耶稣会
该会反对宗教改革运动,仿效军队编成半军事性的组织,纪律森严,机构严密。正式会士需发四愿,并对会士进行长期的灵性训练和知识培养,也鼓励信徒为保卫天主教的利益进入世界。

(东)正教

1.君士坦丁正教会
最古老的自主正教会之一。4世纪在君士坦丁堡主教区基础上形成。7世纪开始在正教中起领导作用,使正教传入东欧和东南欧各国。后因奥斯曼土耳其的侵入,逐渐失势,仅保留有普世牧首的荣誉首席地位。

2.亚历山大里亚正教会
最古老的自主正教会之一,因埃及北部名城亚历山大而得名。现牧首尊称“亚历山大里亚和全非牧首”,府邸在亚历山大。

3.安提阿正教会
最古老的自主正教会之一。因叙利亚古都安提阿而得名。现牧首尊称安提阿和全东方牧首,是由圣主教公会和组成全体大会的平信徒代表秘密选出,府邸在大马士革。

4.耶路撒冷正教会
最古老的自主正教会之一。因基督教诞生地耶路撒冷圣城而得名。其教会被称为所有教会之母。其职能之一是保护巴勒斯坦圣地。现牧首尊称为“耶路撒冷圣城和全巴勒斯坦牧首”。

5.希腊正教会
亦称“埃拉多斯正教会”。为希腊国教。源于1世纪下半叶保罗的传教活动,4世纪起受君士坦丁堡管辖,19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教会教会承认其自主地位。大主教府邸设在雅典。

6.俄罗斯正教会
俄罗斯最大的正教组织。11世纪成立,原属君士坦丁堡牧首管辖,16世纪宣布自主。自主后的教会进行了改革,统一了礼仪,修订了俄译本《圣经》,后又取消牧首制改为主教公会制。1943年牧首制恢复。现为正教中最大的自主教会。

(基督)新教

1.路德宗
亦称“信义宗”。因以马丁·路德的宗教学说为依据的各派思想的统称。,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的得救在于信仰上帝,强调《圣经》的权威高于教会的权威,主张建立不受罗马教廷管辖的民族教会,采用民族语言和礼仪的形式。

2.加尔文宗
亦称“归正宗”、“长老宗”。因以加尔文的宗教学说为依据的各派思想的统称。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强调因信称义,宣扬上帝预定,并在教会建立长老制。

3.安立甘宗
即“圣公会”。16世纪30年代,从罗马教会中独立出来,但在教义、礼仪、组织制度等方面则保留了天主教会的大部分传统。同时也具有新教的基本信仰如坚持《圣经》为教义的最高权威等。

4.公理宗
采用公理制形式。公理会的多数教派采用正统加尔文派的观点,强调信仰自由、个人与上帝的圣约。主张各教堂独立自主,由教徒公众管理;教徒行政上没有各级总机构,只有团契联谊组织。

5.浸礼宗
17世纪初,浸礼宗从英国清教徒独立派中分离出来的一派。反对婴儿受洗,坚持成人施洗;主张全浸符合《圣经》原则,是合法的洗礼方式。

6.卫斯理宗
又称“循道宗”。其主要是以约翰·卫斯理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统称。主要包括:卫理公会、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循道公会、圣道公会等。

7.灵恩派
灵恩派,即圣灵降临派。强调基督是上帝启示的中心,圣灵的位格是建立在与圣父圣子的关系之上,所以圣灵不只是圣灵本身,同时也是圣父的灵和圣子的灵。

8.福音派
亦称“新福音派”。强调耶稣基督福音、个人悔改得救、以圣经为唯一信仰基础的基督教新教教会及其信徒的通称。福音派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基督教派之一。

现代时期

19世纪后期,教皇国其大部分领土并入意大利王国,1929年《拉特兰条约》签订后改称梵蒂冈国,1984年又与意大利政府签署协定,不再把天主教作为意大利的国教,但罗马教廷仍为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和最高权利机构。20世纪的现代天主教以教会革新与对话运动、其本色化和多元趋势,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时代发展的适应为特色。随着近现代以来的启蒙运动、大觉醒运动、唯物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不断涌现,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震荡,新教神学理论亦呈多元和分化局面。一些被压迫民族利用宗教为其生存而斗争,则使基督教有了新的政治色彩。另外,东正教在近现代继续形成新的自主教会和自治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