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 David Tome

马可楼,又名晚餐楼是新约中许多事件的发生地点:

    • 最后的晚餐 (马太福音 26:20-35)
    • 耶稣为门徒洗脚(约翰福音13:1-17)
    • 耶稣复活后显现(使徒行传1:11-15)
    • 耶稣升天后,门徒在此聚集祷告
    • 选出马提亚为使徒(使徒行传1:21-26)
    • 在五旬节,圣灵浇灌在门徒身上(使徒行传2:1-46)
    • 根据天主教百科全书: "第一座基督教堂。
Upper_Room

逾越节是犹太教节日,纪念上帝在杀死埃及一切头胎生物,并杀死埃及人的长子时,越过以色列人的长子而去。出埃及记12:25-27中写道,逾越节行的礼是献给上帝逾越节的祭:当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时候,上帝击杀埃及人,越过以色列人的房屋,救了以色列人各家。以色列人在埃及时,受到埃及人的苦役;上主选召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脱离奴役的身份,前往上主应许的迦南美地。出埃及记12章记载:

摩西召了以色列的众长老来,对他们说:“你们要按著家口取出羊羔,把这逾越节的羊羔宰了。拿一把牛膝草,蘸盆里的血,打在门楣上和左右的门框上。你们谁也不可出自己的房门,直到早晨。因为耶和华要巡行击杀埃及人,他看见血在门楣上和左右的门框上,就必越过那门,不容灭命的进你们的房屋,击杀你们。这例,你们要守着,作为你们和你们子孙永远的定例。日后,你们到了耶和华(雅威)按著所应许赐给你们的那地,就要守这礼。你们的儿女问你们说:‘行这礼是什么意思?’你们就说:‘这是献给耶和华逾越节的祭。当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时候,他击杀埃及人,越过以色列人的房屋,救了我们各家。’”

现代犹太教逾越节庆祝的时间与古代的不尽相同。现代犹太人的历法是按照天文上的新月日子而定,而古代犹太人的历法则是按照耶路撒冷出现新月的那一天日落后,作为一个月的第一天,祝福食用无酵饼夹苦菜。古代的以色列人在春分前后,观测到耶路撒冷出现新月的那天日落后,就是尼散月一日。从这天开始,第14日就是古代的逾越节。而现代犹太人根据天文学的新月定义,就会产生18至30小时的误差。除此之外,今天的大部分犹太人在尼散月十五日庆祝逾越节,而不是像耶稣一样在十四日守逾越节。

补过逾越节——以珥月十四日(宗教历的二月,即西历4月至5月期间)是补过逾越节。是特别为那些在上月因不洁或远行不能参加逾越节的人而设的。补过逾越节的起因记载于民数记9:1-14。当时有些人因接触了死尸而不洁,不能守逾越节。他们来到摩西和亚伦面前,提出他们因为不洁而不能在所定的日期守节,要求给他们另一次机会。上帝因此让他们在一个月后补过逾越节。

基督教与逾越节——耶稣受难前,最后的晚餐就是与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根据犹太人对一天的定义起于日落,终于第二天日落的方法,耶稣在当年逾越节的这天(星期四日落至星期五日落)死去的。一般教会的做法与犹太教还有不同,大部分教会认为耶稣是在星期五(安息日前一天)被杀害的,所以他们的“逾越节”纪念,又称耶稣受难纪念一定是在圣周中的星期五举行,称为圣周五,而耶稣是在周日(上帝创造天地的第一日)复活,复活节与逾越节同期举行。但是由于不可能每年逾越节正好是星期五,所以大部分教会的庆祝节日很少和犹太人的节日吻合。

最后的晚餐,通常指耶稣赴死前与十二使徒和门徒共进的晚餐。许多文艺作品以此为题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同名画作。根据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11章第23至26节(《哥林多前书》第11章第23节至第26节)所作的描述,在最后的晚餐的过程中,提到吃面包和喝葡萄汁是纪念耶稣,形容这是“体制的圣体”。

圣餐是基督徒的重要礼仪。基督徒认为,圣餐的直接根据来自《新约圣经》。圣经中记载,耶稣基督在被钉十字架上死的晚上,与十二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在基督教会建立之后,举办圣餐礼逐渐制度化。根据圣经的记载,哥林多教会在领圣餐时的态度不够严谨,使徒保罗立即加以纠正(哥林多前书 11:17-34)。天主教将圣餐称为圣体圣事,为七件圣事之一,并相信无酵饼和葡萄酒在神父祝圣时化成基督的体血(神学术语中称之为“变体”,Transsubstantiation)。基督新教一般不认同此观点。因为不同的教条,圣餐的主要材料取决于是哪一个教派;唯一一样的是一种代表耶稣肉体的面团,和一种代表耶稣的血的葡萄“酒”。吃这饼,喝这杯的意义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

哥林多前书
11:23 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
11:24 祝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11:25 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11:26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
11:27 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11:28 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
11:29 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希伯来书
10:10 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
10:11 凡祭司天天站着事奉 神,屡次献上一样的祭物,这祭物永不能除罪。
10:12 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 神的右边坐下了。
10:13 从此等候他仇敌成了他的脚凳。
10:14 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

天主教圣体,用特制的许多小圆薄无酵饼为圣体,一人分领一个。另有红葡萄酒(或白葡萄酒)为圣血。较正式的弥撒中,辅祭会持装有圣血的圣爵立于司铎侧。圣体的主要材料是无酵饼、葡萄酒和水。葡萄酒必须与水混合,乃纪念耶稣当日水血涌出之状。无酵饼用面粉加水制作而成,不加酵母或其他调味料,因为天主教继承了犹太人的传统,认为酵代表罪恶(根据哥林多前书5:6-8)和一定要有筋面粉;无论人多人少,祭坛上只有一个无酵饼,以此来代表会众是一体(哥林多前书10:17)。代表耶稣宝血的饮料,必须用葡萄制成的葡萄酒,不可以用巴士德消毒法制成的葡萄汁。[1][2]且用一杯,代表同领一个杯;但现在一般弥撒礼仪中只有神父领圣血。经祝圣后的饼和酒,已经圣化成基督的身体和血,故称之为圣体、圣血,不再称呼这些为饼和酒。

天主教的领主礼(领受共融)主要是在弥撒(或称感恩祭)当中进行的。弥撒以外,亦可送圣体给无法参与圣祭的教友(如医院及安老院里的教友)。按照天主教的教律,信徒可以选择只领圣体,不领圣血,因为天主教会相信,面饼或葡萄酒经祝圣后,已蕴含整个基督。以往只有主礼的司铎才可在弥撒中领圣血,但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的礼仪,亦准许参礼信徒在一些特殊庆典中亦可兼领圣体圣血。不同教区亦对此订定不同习惯。而现在某些教堂在平日弥撒也可兼领圣体圣血。

天主教变质说认为,圣体礼仪进行时饼和酒,会真实地变为耶稣基督的身体和血,基督再一次将自己献上。因此,参与者是在分领基督的身体。天主教引用《若望福音》[10],认为因吃人肉、喝人血在摩西律法是绝对不容许的,但基督衹在这一点不但没有澄清,更重新说要吃他的肉和喝他的血才行。在特伦多大公会议,天主教宣布:“借着饼与酒的被祝圣,饼的整个实体,被转变成为我主基督身体的实体;酒的整个实体,被转变成为祂宝血的实体。这种转变,天主教会恰当地、正确地称之为饼酒的实体转变。”天主教徒称此为圣体圣事、感恩圣事或共融圣事。

天主教《救赎圣事训令》:每位信友常有权利选择用口恭领圣体。在主教团获宗座认可准予手领圣体的地区,如领圣体者欲以手领方式领受,则必须为他送圣体。不过应格外留意的是,领圣体者应即时在送圣体员面前领下圣体,以免有人用手把圣体带走。假若有亵渎圣体的危险,则不应以手领方式分送圣体。已经受过洗礼的天主教小孩,要先上初领圣体班,做修和圣事(告解)后才可以初领圣体,在此之前他们可以参与弥撒但不可领圣体,由神父为他们祝福。犯重罪的信徒,要先办妥修和圣事才可领受圣体。

《天主教法典》844条3项规定,东正教徒如果自动请求,并有相称的准备,天主教神职人员可以合法地为他们施行忏悔、圣体和病人傅油圣事,所以东正教徒是可以领受天主教的圣体的。这项规定也适用于其他教派的人士,但该教派的圣事实际情况,须依教宗的判断。但是,若该位东正教徒是天主教徒改宗的,即他的身份由天主教转往东正教,则不能在天主教内领受圣体圣事,因为他已清楚表达拒绝天主教信仰。

非天主教的新教徒(主要指改革宗)、慕道友、教外人不可领圣体。当天已领过圣体的教友,可于同一天内,在他们所参与的另一次感恩祭中再领圣体。在领受圣体前一小时不准吃固体或流质食物,但可喝清水及药物,称为圣体斋,老年人、病人及照顅其者,可以不守圣体斋。所有已经过初领圣体的教友,每年必须至少领一次圣体。领圣体一般在感恩祭之中,但信徒也可以在感恩祭之外要求领圣体,这需要有合理的理由并遵照有关的礼仪。《天主教法典》844条2项规定:“如有需要,或有真实神益的要求,只要能避免错误和信仰无差别论的危险,天主教徒在实际找不到或难以找到天主教圣职人员的情形下,可合法地由非天主教的圣职人员领受忏悔、圣体和病人傅油圣事,但上述圣事须在该教会内有效。”

离婚、再婚的教友及与离婚者结婚而尚未获教会解取前一段婚约及补礼的教友,不可领受圣体圣事。未得教会批准,而自行不在圣堂结婚的教友(即使只是一方是教友),在未补礼及未办妥有关手续时不可领受圣体圣事。各基督宗教对互领共融圣事的原则。天主教与东正教要达到全面的共融,必要在信仰、体制(圣统制及教会生活)和圣事三方面相通。虽然双方都有善意和努力去促进合一,作出贡献,但事实上,目前两个教会仍没有全面共融。双方教会都认同在教会全面共融后,才可互领圣事,尤其圣体圣事作为共融合一的有效标记和体现。

东正教和天主教的不同,是一定要用有酵饼,因为有酵饼象征着复活的基督,和从旧约对有酵的忌讳划清界限。他们也是用红葡萄酒、水。谓此三者,乃纪念耶稣当日水血涌出之状。跟天主教不同,信徒也要从圣杯中喝圣血。东正教要求要用有酵饼作圣体,是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当领圣餐,将三物(饼,酒,水)混合后,搅之一匙。”从这一句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领饼的时候总是同时领酒。普通信徒可以同领圣餐,受洗后的东正教小孩子也可以领受。非东正教的基督徒、慕道者、教外人不能在仪式中领取。配偶为非基督徒的东正教信徒亦不能领取。俄罗斯正教会的平信徒如果领圣餐前没有忏悔,不能领圣体、血。东正教没有为圣餐礼下任何定论,他们相信耶稣亲临在圣餐中。东正教徒称这种仪式为称为“事奉圣礼”或“神圣礼仪”。在圣餐礼等仪式上,东正教不与其他基督宗派共融,并且认为,他们进行这些仪式的方式是由使徒传承下来的,是最纯正的。

一些新教徒声称必须用葡萄制葡萄汁(太26:29),而不可用葡萄酒,因酒是经过发酵制成的,

圣公会曾规定未领坚振但已领洗的圣公会信徒不得领圣餐,但现在已废除。允许其他宗派的基督徒在仪式中领圣餐。非信徒不得领受。圣公宗:临在说由圣公宗主张,他们相信基督实际临在于饼酒之中,称为真实的临在(Real presence),意思是当基督徒凭着信心来领受圣餐的时候,就实际地领受了基督的圣体及宝血。十六世纪英国圣公宗神学之父Richard Hooker称领圣餐为“分享基督”(participation of Christ),圣公会信徒认为圣餐礼除了是教会群体纪念基督之外,也是把人与基督联合起来的途径,他们认为通过吃圣餐可以分享基督的生命。

信义宗:合质论——从天主教的变质论演变而成。一些信义宗门徒主张基督的身体和血液,真实存在饼酒中,凡参与者都能真实领受,但这却不是说饼酒的实质变化,而是说基督的体血在其元素中共存,与饼酒之质合二为一。信义宗认信教会根据新约圣经福音书及哥林多前书原文立论,亦主张基督的身体和血液,真实存在饼酒中,凡参与者都能真实领受,饼酒和基督的体血作圣礼性的联合。信义宗认为歌林多前书等书卷已清楚指出: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么?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么?

信义宗(路德会):用饼和酒,饼的材料不拘,不论是大麦,小麦或米做的,有酵的,无小酵的,甜的,咸的均可,或是刀切或手擘均无所谓;酒其分量,性质,颜色都可以。近来通用者大致是无酵薄饼,与葡萄酒。美国福音信义会,为了确保孩童与酒精过敏者等可以领圣杯,亦有提供葡萄汁,更为保证忌麸质者能领圣饼,而提供无麸质(GlutenFree)的面包或饼。部分路德会信徒认为圣餐的效力是永恒的,与洗礼相同,所以必须虔敬跪在圣台前领受。信义宗根据圣经原文指出在圣经的教义上合一并承认信仰一致的信徒,才能同参与圣餐。部分信义会并未强制要求已受洗者才能领圣餐,但牧师会说明若不明白圣餐意义而有疑虑者,可以向牧师领受祝福但暂不领圣餐。

浸信宗:象征说,慈运理、多数的浸信宗与耶和华见证人的主张,认为举办圣餐,是为纪念耶稣,帮助人决定其意志,饼跟酒依然是饼跟酒,耶稣不会和饼跟酒同在,那只是象征而已。因此,他们不经常举办圣餐,大多是一个月一次。

归正宗:克尔文归正宗的主张介于路德和慈运理之间,认为圣餐中的饼跟杯仍属物质,然而因为圣灵的光照,使信徒在领受圣餐时,既领受了物质上的饼与酒,同时也与饼与酒中的基督精神作了连结。改革宗非信徒不得领受,未接受洗礼不得领受。允许不同宗派的基督徒来领圣餐,甚至举行联合圣餐礼。归正宗与浸信宗:一些教会主张,重视的是意义而非形式,可以用市售的饼和葡萄汁。(以克尔文与慈运理的神学为主,其中有长老会,浸信会及其他教派)在领圣餐之前,主领者会讲述耶稣的经历;先祝谢饼,后祝谢杯。有些教会声称饼要擘开领受,但也有教会以普通饼干代替。

救世军持守圣餐礼,但只在特定节日,因其现在不为人施行水礼,宣誓礼代替.凡愿蒙恩者皆可凭信可以领圣餐。基督教各教派的观点,不同观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教派主要人物,对于耶稣在设立圣餐时所讲的话有不同的注解。例如耶稣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立约的血”,又说“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9]”,其中的“这是”和“真是”各有不同的解释。马丁路德和慈运理本一同致力改革,后来因对“这是”二字的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镖。事实上,饼和酒经过祝谢后,也难以考证出现了什么变化,以下的各种说法都是各教派用对自宗派有利的圣经条文和神学来作支持,没有现实科学中的支持,当中无法求知谁对谁错,而仅仅是各教派观点之间的分歧。

真耶稣教会用葡萄汁和无酵饼,葡萄汁要现挤,而饼的材料是单纯的面粉和水,也必须是自制的。

领法准备工作——有些教派在领圣体前的一小时内,不得进任何食物和饮料(水与药品除外,老人、幼童、病人也除外),称为“圣体斋”[4][5]。在东正教中,早上领圣体血之前,从半夜12点起就不能进任何食物和饮料了,水和药品也禁止。如果在子夜领圣体血,则从18点起不能进任何食物和饮料了,水和药品也禁止。也有些教派在受洗后才能领受,未受洗者、破门者及犯死罪者不得领受。

手领:(获宗座认可的主教团地区)
信徒以十字座宝型,用手领受圣体,侍立在旁的司铎或执事或送圣体员说“基督圣体”,信徒回答“阿们”;

口领:神父(或送圣体员)将圣体(或先将圣体蘸圣血),放在信徒的舌头上,司铎或执事说“基督圣体”或“基督圣体圣血”,信徒回答“阿们”。若司铎或执事或送圣体员兼送圣体和圣血时,则不可把蘸了圣血的圣体放在信徒手上,而应放在其口中。

领受共融后,信徒回位先作个人祈祷“感谢圣体”,然后由主礼带领“领圣体后经(领主后经)”。在旧式教堂祭台前,有一排栏杆,信众跪在栏前领受圣体。这种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以前的习惯,随着教宗本笃十六世上任,似有被恢复的趋势。

依新约圣经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受难前,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约12:12),他安排两名门徒至城里准备逾越节的晚餐(可14:13~16)。当天晚上,耶稣和十二门徒到晚餐地点(可14:17),耶稣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把水倒在盆里,逐一为门徒洗脚,再用腰间所束的手巾擦干(约13:4~5),耶稣为门徒洗完脚后,穿上衣服坐了下来,对门徒解说:“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帮你们洗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吩咐你们照着我所作的去作(约13:13~15)。”

席间耶稣指出门徒中有一人将要出卖他,他必如圣经预言所写死去(可14:18~21)。用餐时,耶稣拿起饼祝祷,剥开分送给门徒食用,并说“这是我的身体”(可14:22)。耶稣拿起酒杯祝祷,递给门徒们轮流饮用,又说“这是我立盟约的血,为世人所流”(可14:23~24)。餐后,耶稣被犹大引来的军队、祭司长、法利赛人差役等众捆绑带走(约18:2~12),第二天清晨,在犹太人的压力下,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执政官本丢·彼拉多下令将耶稣处十字架钉刑致死,这日是预备日(星期五)(约18:33~40、19:1~34)(可15:1~37)。

16世纪意大利画家吉安弗朗切斯科·潘尼画作《康士旦丁受洗》。早期基督教信徒,没有在明确的日期来庆祝与纪念耶稣复活,由于福音记载耶稣于犹太人预备日死亡,安息日的次日复活,也是圣经所说“一周的第一天”(如今的星期日),故基督徒称这一天为“主的日子”或“主日”,进行集会并纪念基督的复活。2世纪时东方教会习惯于犹太人的逾越节,其他教会则定于逾越节后两周的主日,来纪念耶稣的复活。

罗马帝国君士坦丁一世于313年颁布《米兰诏书》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后,325年君士坦丁一世为了调停争论,选在尼西亚召开了“尼西亚第一届大公会议”,由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的代表维特(拉丁语:Vitus)及味增爵(拉丁语:Vincentius)共同任主席,有三百多位主教出席,会中有两项重大决议,其一为明定了复活庆典的规定:

    • 所有基督徒都该在同一天庆祝
    • 不该随从犹太习俗
    • 在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星期
    • 举行
    • 最早文献

以婕莉亚游历时罗马帝国版图——4世纪晚期,一名来自西北方(据考证可能为高卢,即今西、葡、法境内)的女性朝圣者以婕莉亚(Egeria),她经康士坦丁堡到圣地(指故以色列王国国境)游历 3 年,写下许多信件,把她所见所闻传达给家乡的友人,是谓《以婕莉亚游记(Itinerarium Egeriae)》,其中描写到当时人们为期 8 天的复活节记念活动,从棕枝主日、圣餐日、受难日到复活节,详如时间、地点、环境、礼仪方式等,此为有关复活节的最早文献纪录,也是西方最早的女性文学作品。

2007年濯足节时,威尔士的约翰戴维斯主教为民众举行濯足服事。濯足礼,是天主教会(又称罗马公教会)、东方基督教(包含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与东方亚述教会等)、以及新教(圣公宗固定举行、其他教派没有一定),在濯足节当天的重要仪式。20世纪初期,皇室政权仍在时以前,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与西班牙王国的波旁王朝,也会在每年的濯足节,举行濯足礼活动。

天主教会系据《罗马弥撒礼仪(拉丁语:Missale Romanum)》一书,自从1570年开始明订,各地教会于濯足节当天的圣体礼仪后,应举行濯足礼,后于1955年经教宗庇护十二世修订为在圣体礼仪中举行[20]。仪式的进行,会在适当地点放置椅子,供选定受洗的人坐在椅子上,人数没有规定,然通常是十二人,由教役带领入坐,司祭在教役协助下,逐一替各人洗脚。东方基督教是在各区的大型或特定教堂,依循《圣经》记载,于濯足节当天“最后晚餐”仪式后,盛大进行濯足服事,由主教或资深教牧,为十二名长老或执事洗脚,重演耶稣为十二门徒洗脚的故事。

五旬节,即基督教的圣灵降临日(亦称圣神降临节),源自犹太人三大节期之一七七节。犹太教按犹太历守节期,纪念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第五十天〔由出埃及记 19:1 之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满了三个月(英文译得更贴近原文: In the third month, 指三月的第一天)的那一天,就来到西奈的旷野。及出埃及记19:11 之记载:到第三天(指三月的第四天)要预备好了,因为第三天耶和华要在众百姓眼前降临在西奈山上。〕,耶和华在西奈山颁给摩西《十诫》的日子;基督教的圣灵降临节的日期则定在复活节后第50天和耶稣升天节后10天。

五旬节源于七七节,以色列人要从尼散月16日——他们的大祭司将一捆新熟的大麦献给YHWH作为初熟果子的那天,数算七个星期。这一共是49天,然后他们会在第50天守七七节。当后来一群犹太人将圣经译成希腊文时,希腊文的“第50”(日)一字是宾特哥斯提(pentecostē)。因此,说希腊语的犹太人遂将七七节称为宾特哥斯特(英文Pentecost,五旬节)。圣经利未记 23:15-21记载:“你们要从安息日的次日,献禾捆为摇祭的那日算起,要满了七个安息日。到第七个安息日的次日,共计五十天,又要将新素祭献给耶和华。要从你们的住处取出细面伊法十分之二加酵,烤成两个摇祭的饼。…祭司要把这些和初熟麦子作的饼,一同作摇祭,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这是献与耶和华为圣物归给祭司的。当这日,你们要宣告圣会,甚么劳碌的工都不可作,这在你们一切的住处,作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

五旬节是从初熟节(利 23:10-11,15-17)开始算起的第50天(第七个安息日的次日),所以称之为五旬节。在犹太教,这一天是摩西在西奈山领受耶和华所给与的《十诫》的日子,也是“感谢律法的纪念日”。这个节日同时也用来感谢耶和华赐与的收获,所以又称收割节,是犹太人的三大节期之一。对基督教来说,五旬节就是《圣经·使徒行传》(天主教译《宗徒大事录》)第二章所载圣灵降临早期基督徒之事件日期。此记载在五旬节当天,圣灵(圣神)倾注在门徒身上,使门徒得力量与说方言的恩赐,向别人传扬福音。有鉴于此,这被认为是早期基督教会成立之日子。但关于圣灵降临节的庆祝,最早记载是在四世纪末,由西班牙修女以塞利亚所写的《朝圣记》所记。五旬节亦是圣灵降临期的开始。

圣灵降临期(又称常年期后段、三一节期)是教会年历中最后和最长的一个节期,开始在复活节后第50天。圣灵降临期共有四个节日,日期随复活节而改变。圣灵降临期的节庆,主要为罗马天主教、圣公宗和信义宗所紧守。正式的圣灵降临期要到十四世纪才成形。整个圣灵降临节期一般采用的颜色是绿色,但间中也会采用其他颜色,如这节期的第一个主日(三一主日)则采用白色。传统视圣灵降临节的日期在复活节后第50天,即《圣经·使徒行传》第二章所载圣灵降临早期基督徒之事件日期。有鉴于此,这被认为是早期基督教会成立之日子。但关于圣灵降临节的庆祝,最早记载是在四世纪末,由西班牙修女以塞利亚所写的《朝圣记》所记。

说方言是指流畅地说类似话语般的声音,但发出的声音一般无法被人们理解。与失语症不同,说方言是暂时性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一种长期的生理疾病。说方言通常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特别是印度教和基督新教的灵恩派。今日基督教各个教派对与说方言大约可以区分为数个观点,近年较有名的灵恩派认为说方言是受灵洗的最初证据,持这种观点的教派都被归类为五旬节系统,强调说方言对于得救的重要性,祷告说方言是对神说,而不是对人说。另也有部分派系认为说方言不过是圣灵的恩赐之一,并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会得到这项特殊的恩赐。而传统福音派则引用圣经指方言、预言等会随时间或没有需要而终止,而且在圣经教导中说方言与得救与否是没有任何关系。

圣经学者罗伯兹[1]将“说方言”分成两种,一种是“方言的恩赐(The Gift of Tongues),另一种则是“圣灵的祷告语言”(The Prayer Language of the Spirit)。两者对于说方言的原则有其雷同之处,也就是圣灵透过祷告者意愿上想对神说话但心智上却不能够时,加以代求。从这个观点来看,“圣灵的祷告语言”是为私人目的而给予每一位信徒,而“方言的恩赐”则是给某些基督徒做为公开使用的目的,罗伯兹也强调说方言能够为基督徒带来深入的属灵生活,因为说方言可以强化信徒的灵命,也可使基督徒得以更深入了解如何服事他们的神;罗伯兹认为方言能够帮助祷告者在对神说话时进入更深层的境界,而此能对生活带来奇妙的作为。

“说方言”是类似流利地发出一些难以明了的声音,不像一般以言语沟通的程序。这样,方言就不是一种语言。至于基督徒所说的方言,圣经中的保罗指出:“那说方言的,原不是对人说,乃是对神说,因为没有人听出来。然而,他在心灵里却是讲说各样的奥秘。”由于说方言时所发出的声音不是一种可以了解的语言,因此需要加以翻译,才能造就听众(林前十四28)。说方言的基督徒相信这与五旬节圣灵降临的事件后,门徒以各种方言见证上帝的情况不同。根据《使徒行传》二章8节和11节,那些在耶路撒冷聚集的人都明白众使徒的话,因为使徒是以听众的乡谈述说福音。当时,他们并不需要任何传译。方言既为圣灵充满的象征,为何根据圣经完全被圣灵长期充满的耶稣则从没证据说过一次方言?而圣经有清楚解释说方言应有的方式,圣经很多说方言的情境都与当代灵恩派教会现象十分不同,例如“若有说方言的,只好两个人,至多三个人,且要轮流着说,也要一个人翻出来(dierme-neuo)。若没有人翻,就当在会中闭口。”(林前14:27),现时却没有任何灵恩派能把别人的方言翻出来或解释出来,而且也是一群信徒一起说,不是轮流的说。说方言这现象除了基督教之外,印度教与道教也有非常类近的现象。

相信或者可以说这种方言的人认为可以说方言有奇特的作用,他们引用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4章2节的话,说方言主要是用于私下静修的操练上,目的是为了个人得着造就。由于“那说方言的,原不是对人说,乃是对神说,因为没有人听出来。”,所以从中所得着的益处也是个人的。说方言的基督徒相信“说方言的,是造就自己”(林前14:4)。说方言作为一种个人私下敬拜上帝的方法,是对自己和对上帝说的(林前14:28)。使徒保罗在所有的书信中,只一次提及自己曾在“密室里”说方言,他是为了勉励哥林多的信徒,才被迫提及这事(林前14:18)。他显然认为私下说方言应谨慎而行,而不看作是一件可以夸耀或者代表圣灵充满,作为属灵标记的事情。因为圣经中大部分确实被圣灵充满的人物,都没有说方言的任何证据。

圣经在使徒行传第2章记载,在公元33年五旬节,12位基督的门徒获得圣灵的恩赐,立即可以说方言。五旬节那一天,他们所有人都聚在一处,2 突然有响声从天上传来,像刮烈风的响声,充满了他们所坐的整个房子。3 他们又看见火一样的舌头,分别停在各人的头上。4 各人就充满圣灵,照着圣灵赐给他们的话,说起不同的外语来。5 当时住在耶路撒冷的,有天下各国虔诚的犹太人。6 响声一传出去,群众就聚集起来。人人听见门徒用听众本乡的语言说话,就莫名其妙,7 又惊讶又诧异,说:“你们看,这些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8 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语言呢?9 我们有帕提亚人、米底亚人、埃兰人,又有美索不达米亚、犹地亚、卡帕多西亚、本都、亚细亚行省、10 弗里吉亚、潘菲利亚、埃及和昔兰尼附近利比亚一带的居民,还有从罗马来旅居的人,犹太人和归信的人,11 克里特人和阿拉伯人。我们竟然听见他们用我们的语言,传讲上帝威严伟大的事。”12 大家都惊讶迷惘,彼此说:“这是怎么回事?”13 另有些人却嗤笑门徒说:“他们喝醉了甜酒吧。”

这里记载的方言是分布在当时罗马帝国不同地区的人所说的自然语言。这一能力帮助早期基督徒快速的扩展,在不同语言地区传道。圣经没有暗示过,所谓的方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4章提到圣灵在公元1世纪在早期基督徒会众中产生的影响。在这一章开头保罗指出:你们要追求爱,可是也要热心追求属灵的恩赐,尤其是说预言的恩赐。2 说外语的,不是对人说话,而是对上帝说话,因为没有人听得懂,而且他所说的,是凭着圣灵说的神圣秘密。3 说预言的,却是用言词强化人,鼓励人,安慰人。4 说外语的是强化自己,说预言的却是强化会众。5 我希望你们人人都说外语,不过更希望你们能说预言。除非人说的外语能翻译出来强化会众,不然就远不如人说预言了。6 弟兄们,如果我现在到你们那里去只说外语,却不把启示、知识、预言、教诲告诉你们,对你们有什么益处呢?

从第5节可以看出,方言若能被翻译出来的话其恩赐才比说预言的恩赐来得重要。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所说的外语是可以翻译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这与现今一些人声称的说方言不相同。圣经也提及,这种恩赐不是永远有的。在同一封写给哥林多人的信中,保罗提到,只有爱是永恒的,说方语和预言的恩赐会终止。根据过往圣经学者剖析基督教的历史性文献,发现在中古世纪的教会史文献中,很少著作曾提到“说方言”的这项宗教行为。后来属于灵恩派的学者推敲、归纳出三种原因作为解释,其一是教会文献的作者似向在著作中用“说预言”来代替“说方言”;其二是在早期基督教发展过程中屡受迫害,教会的崇拜在异教徒眼中被批评为不理性、行为偏差,因而早期教父不得不尽量少在文章中提及说方言的事,低调行事的结果,最后使得文献中很少记载说方言的资料。

而传统福音派则认为,过往教会都没有任何说方言的文献,正好证明说方言是与基督徒无关重要的,因为如果说方言如此重要,定必于教会文献或神学文献中被提及,而事实是方言已经停止超过最少1600年以上,今天的方言也如圣经提及过往的方言不太相同。到了十九世纪末的1886年,当时在美国田纳西州,北卡罗莱纳州与乔治亚州的山区里,有一小群脱离浸信会的基督徒们持续的聚会祷告,在持续将近十年的不断祷告后,他们在祷告中说出方言,这群人后来成为五旬节教派中最早的一支,称为“神的教会”(Church of God)。1890年时,他们所成立的Bethel圣经学校中的学生开始讨论说“受圣灵的浸以后,在圣经中可以找到什么证据?”。最后他们得到无异议的结论是:“得圣灵必须透过以说方言作为凭据”,这项结论后来也成为五旬节教派与其他传统主流教会的基本差异。在该年的12月,圣经学校的成员彼此按手祷告,而后一个个说出方言来。

“说方言”的人有真耶稣教会、五旬节会、浸信会、天主教、圣公会、循道会、路德会和长老会的信徒。现时有不少灵恩派的教会认为说方言能使他们得着释放,甚至能说方言祷告一小时以上也不感到疲倦。但有其他教会反对这种“追求方言”的做法。有人认为说方言的人未必是真的说方言,而只是随口说一些话出来;亦有曾亲身参与方言祷告的其他宗派教徒,表示在祷告中听到其他会说方言的教友以英语、希伯来语等其他语言说赞美的话,而不是天上的言语。即使在灵恩派里面,对“方言”的存在亦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这些“方言”是赞美上帝的话,一般人在未经会“譒方言”的人作翻译之前,不应该会听得明白。但亦有宗派认为,方言应该是其他人能够听得明白的语言,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上,亦有非灵恩派的传道人在宗教出版物上分享自己在海外的华人教会宣道,在不会当地华人社群所用的地方语言的情况下,凭着向上主祷告而暂时得到说方言的能力而向他们讲道。这种说方言的方式都与一般灵恩派所追求的“说方言能力”有所不同。

五旬节运动(Pentecostalism)是20世纪初兴起的基督教新教运动。他们特别强调说方言(Speaking in tongues)是要领受圣灵的首个外显的凭据,根据《圣经》记载的公元33年的五旬节,早期基督徒接受来自天上的圣灵,很多人拥有了常人看来非同一般的能力,例如说方言、治病等。五旬节运动与后来1950年代发起的灵恩运动是很类似。五旬节运动,并非由一间叫五旬宗的教会发起。它们属于圣洁运动较激进的一群教会团体,他们采用了圣经使徒行传第二章1-5节的经文中提到耶稣升天,门徒在第一个五旬节被圣灵充满,按著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方言)来。早在1867年的圣洁运动就已经有人提出五旬节运动这个说法,1896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车落基县剪床校舍也许是这一运动的前身,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几十个不同名字的教会出现。

现代的五旬节运动则开始于1901年前后,大多数的基督徒认定这个运动从美国肯萨斯州的托皮卡镇发起 。伯特利圣经学院(Bethel Bible School)创办人兼院长查理·巴翰(Charles Fox Parham, 1873/06/04–1929/01/29)的一位女学生艾格妮斯·欧兹曼(Miss Agnes Ozman),突然开始说外语(灵言)可以算作这一运动的起始标志。“据说欧兹曼小姐三天不能讲英语和只能讲汉语与写汉字”。五旬节运动的扩展从亚苏撒街复兴运动(Azusa Street Revival)为标志。1906年4月9日在李爱德华在洛杉矶的家中举行的聚会祷告期间,他声称获得圣灵。4月12日,出席的非裔美国人,牧师威廉·西摩(William Seymour)也声称他被圣灵感动。在4月18日,洛杉矶时报在头版刊登了这场运动。3星期以后,这个团体就快速增长,以致原来的场所无法容纳,他们就租用在亚苏撒街312号一个许久未被使用的非洲人美以美会教堂,于是创立了使徒信心会。

五旬节派认为救恩的关键是在乎相信耶稣是为唯一救赎主,能赦罪。他们也相信浸礼是公开承认自己身份的象征,说方言是受圣灵的浸的证据,接获圣灵后还有治病等异能。五旬节派相信,《圣经》在信仰问题上具有最高的权威。但有报道显示,有部分信徒拒绝接受医疗护理,等待圣灵降临不治自愈的奇迹而导致病情加重。圣经中提到的方言有两种。其中大多数提到的是真正的人类的语言(例如使徒行传2:4).另一种是普通人没有办法听懂的的语言(例如林前14:2)。五旬节派所说的方言主要指的是后者。这种方言不是真正的如汉语,法语,英语,印度语等这类自然语言,这种灵言有很大可能没有人类可以理解的语法和文法结构,无法被其他人理解。

其它教会对此有不同看法。例如,恩泉信托会和英国福音协进会发表过以下联合声明:“我们也留意到,凭着玄秘术或邪灵的帮助,人同样能说外语。”《当代美国宗教运动》表示,在海地,不但五旬节会能“说外语”,连以巫术和魔法著称的伏都教也能“说外语”。使徒约翰在《约翰一书》也曾指出,人需要提防各种神奇的异能,因为不是所有异能都是来自圣灵,有可能来自邪灵。大多数的五旬节派都承认圣经的首要地位以及耶稣基督在信仰中的作用,也承认耶稣的死亡的价值。但不同的是,他们相信圣灵的第二种作用,就是让信徒与神更加接近,就是所谓“圣灵的浸”。

独一神格五旬节派(Oneness Pentecostal)相信唯独耶稣”一位论(Jesus-Only doctrine)。他们指出在使徒行传中,路加记载使徒们只单独奉主耶稣的名施浸礼,而不是奉父、子和圣灵的名。根据这一条,一些人就开始只奉耶稣的名字施洗。但是这样做就与传统的“三位一体”神学理论相违背,也必定不会被主流的基督教会所接受。圣经确表明基督徒“说方言”的恩赐会延续多久。据圣经记载,“说方言”的恩赐和其他来自圣灵的恩赐,总是由耶稣基督的使徒按手在别人身上授予的,或者当着使徒的面授予的。因此,当使徒们和领受了这些恩赐的人去世以后,靠着圣灵施行异能的神奇恩赐就必终止了。这个看法跟希伯来书2:2-4提到的上帝赐下这些恩赐的目的一致。

灵恩运动,自20世纪初稳步发展,因起源于基督新教,所以灵恩派教会的信仰宣言里,不会出现“灵恩派”的名称,他们不愿意被贴上标签,但传统基督教派不同的是,更重视个人化的属灵经验,甚至许多基督传统教派较少见的现象,例如:说方言、医病神迹、先知预言。这些现象是类似于使徒传道时期出现的现象。灵恩派和五旬宗有许多相似之处,部分强调信徒说方言,医病神迹,这与传统基督信仰的务实观点,有相当的距离。不过与传统基督教是有一些很明显的分别,所有灵恩派最大特征是在聚会时也会说一些自己及其他人也不能翻译的声音,他们称其为“说方言”,灵恩派对此有几个解释,例如是天使的语言、天上的语言、圣灵的语言,方言是根据圣经在使徒时代所提及过的能力之一,不过圣经上所出现的方言能力,是能够被翻译的,是传教时能讲出当地人所用的实在语言,灵恩派的“声响”则完全无法理解。

灵恩派与传统基督教被圣灵充满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灵恩派被圣灵充满时,不时会引起以下独有的反应,虽然以上现象在圣经从没有出现过,但灵恩派相信这是由圣灵而来的反应,是被圣灵所充满后的表现之一,据称圣灵的充满有助于与神有紧密连接着的关系,也没有证据显示这些表现最后会产生不良后果,而传统基督教徒认为,被圣灵充满时,是不一定有特殊反应的,反之是心灵上与圣灵达至异常亲密的关系,或是唱诗、或是讲道、或是方言之类,绝不会是固定化地去说方言,因为哥林多前书所述的恩赐是有很多种,传统基督徒不认同被圣灵充满就必须说方言。

灵恩派据称有治病能力,但与圣经使徒时代所出现的治病能力不完全相同,现代灵恩派的较多是治疗非永久性的病,例如伤风、骨痛、瘀青等一些身体也有自我复原能力的病痛、尽管当中也不乏诸如可自行复原的病痛如末期癌症,而圣经以往述说的治病,通常是治好盲、瘫痪、痳疯..等不能复原的病痛,而比较少记载治过一些身体可自行复原的病痛(例如马可福音1:30-31,耶稣帮助西门的岳母治疗热病)。灵恩派人数增长很快,根据David Barrett编World Christian Encyclopedia, 2001的统计:1987年灵恩派有二亿四千七百万人,而2000年是七亿七千万人(David Barrett,Todd M Johnson编World Christian Trends AD30-AD2000, William Carey, 2001)。灵恩派活跃于南非、美国、拉丁美洲、非洲及欧洲等地,最显著的势力范围可说是拉丁美洲与非洲。

他们一些核心信条和行为包括:相信圣灵并不偏待人,每个人都可以且应当被圣灵充满、被圣灵掌管。认为被圣灵充满,与说方言有相关,若人被圣灵充满,相信不久就会有说方言相关的恩赐。相信神的神迹并未随着使徒时代的结束而消失,现今的世代仍有医病、先知预言存在。每位信徒都有圣灵所赐的恩赐,也就是靠着圣灵行神迹。由于灵恩派的发展,如灵恩运动,今天的灵恩派与二十世纪初的灵恩派已有所不同。灵恩派与福音派虽在神学上各持立场,彼此却有接纳的现象。至于很多基要派在救恩论上回避加尔文五点,根据香港圣公会在2005年2月6日发行的《教声》,这些信徒有不少自称是灵恩派的信徒。2013年,基督教纯福音(五旬宗派)牧师郭美江发表的偏激言论而遭上传网络及批评事件,其中夸张解说包含歧视同性恋、基督教神迹等相关言论,史称“郭美江传道争议事件”。灵恩派在中国与其他教派一样受到打击。如2017年7月12日,内蒙古一灵恩派聚会点遭警察闯入,信徒遭殴打和抓捕拘留。2018年12月18日,福建厦门当局以虚假理由取缔了灵恩派家庭教会“神爱之家基督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