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之旅印象之一:

从小就是听“伯利恒的马槽,加利利海的渔夫,加略山的十字架…..”这些故事长大的。一直到了退休年龄,才有机会与诸位海外金陵校友亲自踏上发生过这些故事的土地—以色列。今年,是以色列建国七十周年。1948年,联合国看犹太人被纳粹德国屠杀的惨样,也念及犹太学者为世界科技的贡献,就把当年被誉为“流奶与蜜之地”的迦南地,也就是巴勒斯坦,划出一块给犹太人建立自己的主权国家。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竭力抵御四周强敌的打击扰乱,胼手胝足,休养生息,活得还挺好。转眼七十年了,举国欢庆,我也跑来蹭热度。

美国是以色列的头号朋友,公民免签证,也不像对其他国家的旅客那样严加盘问,主人怕我们以后去以色列的敌国有麻烦,就不在我的护照上盖入境章,而是用一片入境卡代替。为了与大部队一起活动时有精力,我提前一天到,选了一个机场旁边的公寓式酒店,原来就是只有两间客房的民居。男主人名叫便雅悯(古时的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是一位做旅游的中年犹太人,怪不得他有能耐把这个小的不能再小的“酒店”,放在世界最著名的酒店订房网站Booking.com上。我在酒店正门瞻仰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犹太老祖宗的巨像,进房看到的就是希伯莱文的祈祷书,钱币是旧约时代就使用的钱币舍客勒(new shekels),令人恍若隔世。

最后补记一笔:特拉维夫国际机场用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的名字命名,我搭上TAXI与司机瞎侃,提到此行目的之一是代朋友来祭奠民国政府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以及“救命签证”的事迹。只见这个犹太老头儿潸然泪下,喃喃地说:“如果我的爷爷遇到他(指何领事)就好了……”,看来他的亲人也是被纳粹屠杀的570万(根据纽伦堡审判起诉书记载)犹太人中的一部分。

以色列之旅印象之二:

世界公认的聪明人犹太民族,睿智而不苟言笑。还没踏上以色列的土地,在纽约飞特拉维夫的航班上,就遇到一群服装奇怪的黑衣人。他们中的男性,黑衣、黑帽、黒鞋子,无论老幼皆将两鬓的头发留着,编成辫子。在十个小时的航程中,不断有人起身,把个装有犹太经典“妥拉”的小盒子绑在额头上。摞起左胳膊,缠条黑带子。还不时捞起内衣的繸子亲吻,旁若无人地在飞机窄小的走廊上念祈祷书。资料显示:他们是被称为哈雷迪的犹太极端正统派教徒。他们以研读犹太教经典为业,不愿意涉入世俗社会生活,不事生产,不服兵役,靠吃补助过着较贫寒的生活。

这天,我和驴友们在耶路撒冷城中,寻找訪埃塞俄比亚正教修道院。不意在一条陋巷中,看到一块警示牌:“凡衣着、举止违反规定者,驱逐无赦”。原来我无意中闯到了哈雷迪人的聚居地,百门社区(Me’a She’arim)。所谓违反规定,肯定是指犹太极端正统派的戒律。我们在耶路撒冷租住的AirBnB的房东Joseph,是18年前从洛杉矶回归以色列的犹太人。瞧他戴基帕(Kipa,意为“遮盖”,犹太人认为赤裸脑袋对着天,是对神的不恭敬)。鬓角留成小辫子,衣着有繸子(不是裤带)满身干活的尘土,我料定他不是个哈雷迪。遂斗胆问这位美国老乡:你们辛勤劳作,缴纳赋税,而貴国政府却养活了这么多哈雷迪?他似乎毫不在意地答道:“是大拉比养活着他们的”。这位“大拉比”,大概就是耶和华神吧?今天的以色列,还遵行着“该撒的归该撒,上帝的归上帝”的原则哦。幸福的哈雷迪。

以色列之旅印象之三:Kosher 与Sabbath

入住耶路撒冷市中心的Airbnb,厨房用具全是一次性的。愁煞爱做饭的我,遂向房主要求。他照办了,一脸严肃地告诉我:这些锅碗瓢盆只许煮Kosher的食物!所谓Kosher,符合犹太食物律也。不可吃自死未放血的牲畜、无鳞带壳的海鲜、昆虫猛兽等“五不食一遵从”。Kosher规定:一餐饭中不可同时食用肉品及奶品。这个令人费解的规定,源于犹太经典《出埃及记》:“地里首先初熟之物要送到耶和华你上帝的殿。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用娘亲的乳汁去煮自己孩子的肉,想想都觉得残忍。一些悲天悯人的犹太人,将其引申为喝咖啡也不放奶。这对于吃遍世上万物的中国老饕们来说,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呢?

昨天是Sabath(安息日),人们为记念完成了创造世界的上帝,在这天休息了。大家在这天开始,即星期五日落时分起,至次日日落后,不做任何带有创造性的工作(包括做饭),不走超过两千肘(约1000米)距离的路程。星期五黄昏,我还在耶路撒冷老城里闲逛,只见著黑衣的哈雷迪人,在犹太会堂祈祷完,拖着家人匆匆往家赶的情景。次日清晨,我要乘电梯下楼,咦?电梯自动升至顶楼,然后逐层停,门自动关开,我只有耐心等待电梯到我住的二楼。平日戒备森严的公寓,竟然大门洞开…..。原来,摁电梯按钮和开门,都是做工,违反守安息日的规定。我走在空寂的大街上,心想每一位劳苦担重担的人们,都有权利享受一天,上帝赐予的安息,不只是犹太人。

以色列之旅印象之四:

行走在以色列的大街小巷,各色人等琳琅满目。有巴勒斯坦本地的阿拉伯裔面孔;有亚美尼亚裔的高加索人种面孔;有欧美风格的盎格鲁撒克逊、日耳曼、斯堪的纳维亚人脸型;还有与非洲人别无二致的“黑犹太”。

近年,以色列国民中,又加入了新鲜血液,开封犹太人。几乎全人类所有的DNA,在区区880万人的以色列国民中,都能找到。产生这种万国来朝、种族融合的现象,是源于19世纪初就开始的“阿利亚运动”,即犹太人回归以色列故土运动(Aliyah希伯莱语,根母之意为上升)。

据圣经记载,以色列民族的英雄人物摩西,曾带领民众走出埃及,并在约书亚的领导下征服了迦南的部落城邦。之后,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大卫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的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以色列王国。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死后,王国一分为二,南为犹大,北为以色列。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公元前722年,亚述人攻占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了犹大,他们焚毁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掳走了大批犹太人。从此之后,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还被无数次地摧毁和重建。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散落到世界各个地方,被称为“失落的部落”。

时值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大量曾散居欧洲各国的犹太裔,纷纷移居到据说是上帝应许赐予的迦南美地,即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1948年,联合国允许以色列建国时,犹太裔人口约为80万人。从以色列建国之日至今,招聚世界各地的犹太裔回归的行动,从未停止过。

在阿利亚运动中,曾有帮助非洲犹太裔移民以色列,即“黑犹太回归”事件。故事起源于三千多年前,非洲大陆有一位名叫示巴的女王,她仰慕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率众前往拜访。智慧而多情的所罗门,与来自黑非洲的美女发生了一段天雷勾地火的爱情,据说还生了孩子。后来,示巴女王又回到了家乡,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繁衍了一批自称为犹太人的群体。这个十足的狗血剧情,却产生了以色列政府在六七十年代,用飞机把已经潜逃到邻国苏丹的这群人运回国内的“摩西行动”。这些移民以色列的黑人,因为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又缺少工作技能,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一向做事精明的犹太人,是出于什么目的,要做这笔看起来“赔本”的买卖呢?前天,我们访问了一个名为Shavei Israel 的,协助犹太人回归以色列的机构。与总干事Michael Freund的交谈,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他自己就是从纽约回归的犹太人,曾在以色列总理办公室担任重要职务。Freund在工作中,发现一封来自印度的信件,是那里的犹太裔要求回归,却不知何故被压下来了。他认为,推动世界各国的犹太裔移民以色列,不仅是为了增加以色列国家的人力资源,更是凝聚人心,彰显上帝眷顾祂子民的义举。遂辞去政府职务,创办Shavei Israel,专门从事组织、协助以色列民迁居自己国家的事业。在我们的会面中,一位刚从中国移民来的犹太姑娘赵薇薇,让我们了解河南开封犹太人,及其回归祖国的经历。

以色列建国之日,即遭受四邻的仇视和武力进犯。仓促成军的以色列民兵,大部分由欧洲各国来的新移民组成。他们中许多人都是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游击队员,还有在苏联境内遭到清洗、驱赶,后来移民以色列国的犹太裔苏联红军指战员。这批经历过战争考验的战士,手持简陋的武器,浴血奋战,抵御强敌,捍卫刚诞生的以色列国。

70年过去了,不断有新人移民以色列,应验了上帝的应许:“看哪,我必亲自寻找我的羊,将他们寻见。牧人在羊四散的日子怎样寻找他的羊,我必将照样寻找我的羊。这些羊在密云黑暗的日子散到各处,我必从那里救回他们来。我必从万民中领出他们,从各国内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故土”。

以色列之旅印象之五:

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纳粹,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屠杀犹太人的暴行,惨绝人寰。然而,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排犹运动”。从最早的波斯帝国与古罗马帝国开始,他们将犹太人刻画为“谋杀救主基督的人”,不管是15世纪末期的西班牙,还是19世纪与20世纪的沙皇俄国、都能看到“反犹”的浪潮。却有一批正义人士,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以各种形式救助了那些,陷于苦难危险境地的犹太人。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博士,就是其中之一。

历经磨难的犹太人,在世界许多地方建有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以警示后人反犹的罪行,并感激曾经帮助过他的恩人。我受何凤山在旧金山的亲属委托,趁访问以色列的机会,前往耶路撒冷犹太大屠杀纪念馆,拜谒安放何凤山博士灵位的“国际义人纪念园”。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预约,也不打算购买参观一整天的门票。我向纪念馆门卫说明来意,获准免费进入,看来何凤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像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收钱,说明书都要收12舍克勒,也真是表现犹太人的行事为人风格。几年前写过一段介绍何凤山总领事的文字,与大家分享。

读后感:看了这位中国三高写的以色列游记,令我回忆起一件事情。趁激情未消,记述于下。

约莫十年前的某天,我陪同四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同行,游览旧金山风光。当我们走下金门大桥,穿过曾经是西班牙殖民军要塞的Presidio时,看见一座有穹顶的土黄色建筑。客人好奇,这个没有十字架的教堂建筑为何物?我仗着自己学了一点宗教知识,卖弄一下:这是犹太人的会堂,安息日做礼拜,平时进行本民族传统教育和社区服务…..

我们被该建筑雇的私人保安公司武装人员挡在门外,“911”刚过不久,美国的犹太人惊魂未定。我们正在交涉,惊动了会堂的拉比(犹太教教士,相当于牧师、神父、阿訇)她(对,是女性!颠覆了我对犹太教的有限的认识)听到了我们的对话里有Shanghai,遂走过来询问:你们如果真的来自上海,就请进!这几位中国教授喜不自胜,不但参观了会堂建筑内部,还获准登上祭坛,也就是代表古代犹太教圣殿的至圣所,并翻阅了珍藏的羊皮妥拉。受宠若惊的客人,弱弱地问:我等何德何能,受此礼遇?女拉比答:我们永远纪念、尊崇中国的何凤山领事和上海市民,“救命签证”使一批犹太难民得以逃离欧洲,上海市民不惧日本法西斯的威胁,收留了他们。我们这个会堂的前辈们,大都是这批人。

这段经历,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开始研究那段尘封多年的历史。关于何凤山先生的事迹,各种报道已经很多,在此不赘述。当年获得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所发的签证,逃离纳粹魔掌前往上海的犹太难民中,有西方石油公司总裁哈默(送陈逸飞油画给邓小平的那位)的姑妈,有在里根总统内阁任财政部长的布朗等。二战期间,他们在上海避过德国法西斯的迫害,五十年代初辗转到美国、以色列等地。定居美国的这批犹太人有一个小圈子,聚在一起时,操沪语、打麻将,还组团去上海探望当年老朋友,并在闸北区提篮桥附近的霍山公园里,树立了一块“纪念上海市民救助二战期间欧洲犹太难民碑”。数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何凤山。这座以马内利会堂,也有固定为上海祈祷的日子。

回过头来说何凤山总领事。巧的是,我与何夫人的侄儿沈老师是朋友,听到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何当年顶着压力,给那些求告无门的犹太人发签证,得罪了外交部,哈德国的老蒋,也不喜欢这头不驯良的“湖南骡子”。何先生仕途不顺、郁郁寡欢。1973年,他随子女来美国,定居风和日丽的旧金山。

何先生早年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一所耶鲁大学毕业的传教士,在湖南创办的基督教学校。基督教信仰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使他能够做出无惧强暴、救助无辜的义举,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辛德勒”。其实,何先生平日参加礼拜的金门基督教会,距以马内利会堂只有十几条街,却是咫尺天涯。1997年,旧金山犹太人找到了何凤山,而他却在以色列国准备颁发最高荣誉“义人奖”之前,去世了。关于这个奖项,希伯莱文不好准确翻译,译为义人奖也很符合犹太经典里关于“义人”的寓意:“是一个完全人,与神和好的人,与神同行的人”。而以马内利会堂的意思是“与神同在”。基督徒何凤山实至名归!

何义人的女儿何曼礼,代表父亲从以色列政府代表手中,接过了这个“迟来的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旧金山总领馆,和旧金山市政府的友好姊妹城市委员会的代表,出席了这次的授勋仪式,适时大力推进中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一句多余的话,在此期间,何领事的老东家中华民国外交部,及其驻外机构,却没有躬逢其盛。据说,去年马英九总统,为何前领事平反,也颁发了一个“迟来的荣誉”。

以色列之旅印象之六:

美女与美酒,从来都是男人的最爱。一到以色列,就被满街荷枪的以色列女兵给雷到了!姣好的面容,婀娜多姿的身材,和那黑森森的枪眼,你想不动心都难。

迦百农,加利利海边点缀着一座红顶东正教教堂。照看饮水机的小美女阿利亚,一边描摹教堂神甫饲养的孔雀,一边耐心地配合游客照相的邀请,令人联想当年在迦百农的会堂里的妇女们。

品尝迦拿的婚宴美酒,是此行目的之一。小镇迦拿,琳琅满目的葡萄酒,伴随着一对对情侣在此举办婚礼(肯定有些是专门来这儿重新办一次的)。

因着圣经记载,许多东西都蒙上一层神圣的色彩。面包、鱼、葡萄和酒,甚至哭墙的石头、死海的盐和泥巴,都成了朝圣者竞相追逐的目标。然而,有谁会去思索,这些物件背后所代表的真实属灵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