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会或大公教会一词可追溯至公元第二世纪的基督徒对基督教组织的习惯称呼。教会一词在这儿来说,和基督教会即"基督的身体"是相同的意思,但教会一词的意思比较广泛。在传统基督教教会里,这一词则被借代为指会众(希腊文原意为εκκλησια)。
若从历史来看,教会一词可能是源自罗马帝国时期的大公教会,因为这是最古老及最确实的基督教教会──泛指所有主张继承使徒彼得和保罗的基督教教会。天主教在公元1054年大分裂之后,于西欧仍保持这正统教会的地位。直至十六世纪(由1517年开始)宗教改革时,才因当时分裂的新教而失去了在欧洲身为唯一的教会的地位。其实在改革运动的早期,新教仍被天主教视为异端的教派。东正教与天主教同样主张自己有相同的正统性地位,而直到现今的东正教,教会这一词依然常用来仅指东正教的教会。事实上,整个的基督教会差不多由一开始就是不完整的。多个世纪以来,不少独立的“基督教会”出现,反对教会原有传统的习惯以及视其他教派为阿里乌教派的宗派或异端。因此,“真正”基督教会的定义是很广泛的。基督教会一词亦可以解释为特定的基督教的宗派,例如基督会、独立基督教教会和北美基督教教会。
天主教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2世纪初。直译“至公教会”。καθολικην一词的含义是全体、普世,这个词和“至圣”“宗徒”几个元素组成“大公教会”,用作称呼正统基督教会。因通常用“至公”一词简称,故两者等同。在使徒信经中有一条是“我信圣而公之教会”即大公教会καθολικην。天主教会认为彼得接受耶稣基督的托付建立教会,成为教会的基石,是罗马教会的第一位主教,并在这个职位上领导各地教会。此后沿袭下来的罗马的主教也因此享有各地教会的领袖地位。因此大公教会是从彼得开始一脉相承,是以罗马主教为领袖的普世真教会。罗马教会及其主教的地位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得到巩固。
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之后,罗马主教的地位在西罗马帝国继续得到巩固,但在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渐渐上升,与罗马主教常常分庭抗礼。11世纪发生东西教会大分裂后,东方教会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使用正统教会的名称,西方教会以罗马教宗为首,继续使用大公教会的名称。16世纪出现宗教改革运动,新教蓬勃发展,新教人士常使用“旧教”、“罗马教会”的名称来称呼此天主教会,“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罗马天主教会”等别名由此而来。天主教人士较少使用这样的称呼。
教会传教士进入中国的时候,将“大公教会”翻译为“天主教会”,这是大公教会在中文的正式名称,是中文特有的情况。天主教的圣职人员按神品等级可分作3类,分别为主教、神父及执事。主教为十二门徒的继承人,通常负责管理一教区所有事务。主教是由教宗亲自任命,合法继承人将被授予完满的神权,有权祝圣新司铎。主教是由天主制定继承宗徒位者,藉赐于他们的圣神被立为教会中的牧人,使之成为教义的导师、神圣敬礼的司祭和治理的服务者。
天主教会圣统制(英語:Catholic Church Hierarchy)。在天主教会内,hierarchy一词具有多种相关的用法。从字面上讲,意为“神圣的秩序”(holy ordering),该词被用于不同的情况中。比如有真理层次(Hierarchy of Truths),意指对信仰的正式教义的庄重等级。教会具有等级制的本质,这被认为是天主(divine)机构的结构上的特色。在最早和最广义的用法中,这个教会圣统制(ecclesial hierarchy)是指将所有天主子民分为三个级别:平信徒(laity)、会士(religious)及圣职人员(clergy)。最通常地,该词指教会内部的圣职(ministry)等级,即主教、司铎、执事等三级,这被认为是凭天主之力所建立的,因此对教会本身而言是本质的。在一些情况下,hierarchy一词被用来单指训导当局(Magisterium),即教会正式的训导团体——主教们,而司铎与执事则被排除在外。此外,还存在一个不同机关和部的优先次序,这表明了教会内不同部和机关的优先权或“阶层”(rank),当举行礼仪(Liturgy)或其他典礼时,该种礼节会有帮助。
天主教会主教掌握着全部司铎职(Priesthood),作为一个世界主教团被视为宗徒的继承者,以及“藉赐于他们的圣神被立为教会中的牧人,使之成为教义的导师、神圣敬礼的司祭和治理的服务者。”教宗本身也是一位罗马主教,并且传统上当其正式致信给另一位主教时使用“Venerable Brother”头衔。一位主教的典型的任务是为一个教区提供牧灵的统治(Pastoral governance)。履行该职务的主教称教区首长,因为他们具有教会法所称的对一个教区的教区首长即非代表之职权。这些主教可以被东方天主教会视为圣统之列。其他主教可以被任命以协助教区首长(辅理主教与助理主教)或者为教会在更广的服务范围内履行一项职务,如任命为教廷大使或充任教廷的官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教可以组成主教团并定期开会以讨论当前问题。“主教团只能在下列事务上制订普通法令:即普通法所已规定者,或宗座自动诏书或因主教团请求而命令者”。特定领域的决议,特别是礼拜仪式,被排除在这些会议的权限之外。这些会议的决议需经至少该有三分之二有表决权的主教们同意,而且非经宗座之认可,并依法公布,不得生效。
主教们通常被至少三位其他主教祝圣主教职晋秩礼,尽管仅有一位主教祝圣便可生效而且需要教宗之任命状。主教职的晋秩礼被认为是聖秩聖事的完成;甚至当一位主教自其现职退休后,他仍是一位主教,因为圣秩的本质论上的效果是永恒的。另一方面,如总主教或宗主教之类的头衔并不意味着本质论上的改变,而已身为主教者升任这些职位时不需要再举行晋秩礼。在主教当中,不同的阶层被区分出来。教宗作为圣伯多禄的继承者,是普世天主教会以及拉丁教会的首领。一些东仪天主教会由宗主教、大总主教或都主教领导。在拉丁教会内,同样,教区通常被组为教省,其中一位特别教座之主教拥有教区总主教头衔,具有一些非常有限的对其他教区——即教省隶属教座的职权。教宗方濟各:如其历任前任一样,被天主教徒视作基督之代表,并因此而为全基督徒之领袖。
天主教会与其他基督教团体的最显著的差别是其成员与教宗的联系。天主教教理,援引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件《教会宪章》,称:“教宗——罗马主教和伯多禄的继承者,‘對主教們和信友群眾,是一個永久性的、可見的統一中心和基礎’”教宗被称作基督之代表和普世教会的最高司祭(Supreme Pontiff)。他有时可以使用较非正式的头衔——天主众僕之僕。在天主教神学内,在罗马主教座座上充当圣伯多禄的继承者的主教被视为世界主教团(College of Bishops)的领导,因为圣伯多禄就是宗徒们的首领;而且与他的共融(communion)被视为世界主教团之存在的根本。他对整个教会具有直接的权威——不是通过其他主教作中介的权威。教宗这一头衔是罗马主教最通常的头衔,并且其传统拉丁文缩写“PP”被用于其正式署名中,如“Benedictus PP XVI”(教宗本笃十六世)。加于其姓名之前的尊号是“His Holiness”(中文里使用“陛下”、“宗座”。这是第三人称,若与教宗当面对话,则应使用Your Holiness)。在特定的有限与超常的情况下,该罗马主教首席权(Primacy of the Roman Pontiff,即教宗首席权papal primacy)——意指伯多禄权威或作用(Petrine authority or function),包括教宗无误论(即欽定信條(dogmatic definition)——教宗作为可见的教会领导庄重提议界定关于信仰以及道德问题的教义特点。在任何平常情况下,该权威的使用将包括早前所有主教级枢机们的会商,通常是在神圣的宗教会议(synod)上或大公会议中发生。
天主教教理说:“‘幾時世界主教團的首領、羅馬教宗,以全體信徒最高牧者和導師的身分,在信仰上堅定其弟兄們,以決定性的行動,宣布一項有關信仰或道德的教義,便以自己職位的名義,享有這種不能錯誤的神恩……幾時世界主教團與伯多祿的繼承人共同執行這種最高的訓導權’,尤其在召開大公會議時,‘那許給教會的不能錯誤的神恩,也留在他們中’。當教會透過她的最高訓導當局,宣布一些‘為天主所啟示的當信之道’或基督的教訓時,信徒們便該‘以信德的服從去贊同這些論斷’。這種不能錯誤之神恩涵蓋了天主啟示的整個寶庫。”“訓導的使命,是與天主在基督內和其子民所訂之盟約的特性息息相關的;它該防範各種錯誤和缺失,保証他們可以無誤地宣認真正信仰的客觀可能性。因此訓導當局的牧民任務在於留心看管,務使天主的子民能生活在使人自由的真理內。為完成此項任務,在有關信仰和道德的事上,基督賦予牧者們不能舛錯的神恩。使用這種神恩能有多種方式。”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13年因年老及體力不支辭職,成為榮休教宗。教宗居于梵蒂冈城内,这是罗马城内一个独立的国家,1929年由圣座和意大利签署的《拉特朗条约》所建立。大使们不是被派到梵蒂冈城国而是圣座,后者在梵蒂冈城国建立前就已是一个国际法主体。辅佐教宗统治教会的官员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称罗马教廷。“圣座”仅用于教宗和羅馬教廷,因为《天主教法典》——仅仅关注作为一个整体的拉丁礼教会的统治,而不是罗马教座(教区)的内部事务——必然在技术意义上使用本词。当前规制教宗选举的规则可见于宗座宪令(主的普世羊群)中。这处理了自教宗去世到宣布其继任者之间枢机们以及罗马教廷各部的权力;去世教宗的葬礼安排;以及枢机选举人开会的地点、时间及方式,该会议被称为秘密会议(conclave)。该词是从拉丁文com-(一起)和clavis(钥匙)而来,指将与会者锁闭以与世隔离,该方法最初被采用是为了替代那种逼迫他们做出决定的方式。教宗可选择辞职。著名例子有:1294年教宗雷定五世(尽管因此行为而被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描述为被罚入地狱,他还是于1313年被列入圣品)、教宗额我略十二世在1415年辞职以结束大分裂及教宗本笃十六世,在2013年因年老及体力不支辞职,成为荣休教宗。
宗主教額我略三世·拉罕(Gregory III Laham),屬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一些自治的個別教會由若干地方教會即教區組成,其領導擁有宗主教頭銜。教宗本人也是一位宗主教——西方宗主教,是拉丁禮或西方地區教會的領導,但該頭銜現已不再被使用。東方宗主教們由他們所在的地區教會的主教宗教會議(synod)選舉。其他自治地區教會由大總主教領導。敘利亞-瑪蘭卡禮天主教會使用大公(“Catholicos”)一銜稱呼其大總主教。無一例外的是,大總主教在其自治教會內的權威與宗主教在其教會內的權威相當。這個名望(prestigious)稍次的職位是在1963年為已經在規模和穩定性上發展至允許完全的自我治理的東方天主教會設立,如果歷史的、大公的(ecumenical)或政治的條件不允許其升格為宗主教區(patriarchate)。
枢机由教宗任命,后者通常选择领导部會或全世界重要教區的主教们。作为一个整体,枢机组成枢机团为教宗提供建议,而那些在教宗去世时低于80岁的枢机会参加教宗选举秘密会议选举新教宗。枢机并非是天主教会神学组织结构所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主要是一个荣誉殊勋,起源于1059年将选举教宗的权利排他性指定为罗马主要圣职人员以及7个罗马城郊教区的主教们。因为他们因此而获的重要性,被用于他们身上。在12世纪,开始了任命罗马之外的圣职人士担任枢机的实践。每位枢机仍被分派一座位于罗马的教堂作为其“领衔堂區”或与一个與罗马教区相联系的羅馬城郊教區。在这些教座中,枢机团团长會領奥斯底亚羅馬城郊教區主教銜,而保持其与其他6个教座之一的优先联系。传统上,只有6位枢机拥有主教级枢机的地位,但当东方礼宗主教也成为枢机后,他们亦拥有主教级枢机的地位,但不被分派予一个近罗马教座,也在罗马没有教堂。其他枢机拥有司铎级枢机或执事级枢机的地位,前者通常被分配给负责教区的主教们,而后者则被分配给聖座官员以及擢升至枢机位的司铎们。自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於1962年变革后,如果一位被任命为枢机的男士不是一位主教,他会被要求祝圣为主教。
首席主教这一拉丁礼头衔在一些国家被授予某地区通常是总教区教座之主教。它曾包括对该国或地区所有其他教座之权威,但如今仅含有“荣誉特权”,除了特殊情况外。[39]今天,首席主教通常被指定为一位在该国最早设立的教区服务的总主教或主教,或者一位在该国最古老的教区服务的总主教/主教。例外确实存在,如在波兰,首席主教是最古老的总教区(天主教格涅兹诺总教区,于1000年建立)的总主教,而不是最古老教区——天主教波兹南教区,968年建立的主教。一位拉丁礼教省总主教是由若干教区组成的教省的首府教區教座的主教。教省总主教自教宗处接受披带作为其职位的象征。教省总主教对其教省内的教省附屬教区具有有限的监督权威,包括保证信德(faith)和教会纪律被恰当地遵守。他也具有权力为一个空位的附屬教区提名一个教区署理(diocesan administrator),如果该教区議會(diocesan council of consultors)未能恰当地选出一位主教。此外,他的教区法院如无意外会为教省附屬教区充当教会上诉法院——第二审法院,并且该教省总主教可选择亲自裁判那些上诉。
在宗主教的或大总主教的教会内的东方礼的都主教与拉丁礼的教省总主教具有相似级别的权威,受他们自治教会的特定法律与习惯约束。领导自治教会的东方礼都主教对他们的教会具有更大的权威,尽管其少于大总主教或宗主教的。現時有二個東儀天主教會的自治教會使用,包括埃塞俄比亞禮天主教會和厄立特里亞禮天主教會。所有教省总主教/都主教都具有总主教头衔,并且教省总主教/都主教教座被称为总教区或东方礼总教区,该头衔不仅为525个教省总主教/都主教教座所享有,并且为76个其他教座享有。
总主教这一头衔不只被领导教省总主教座的主教们拥有,而且还被领导并非教省总主教座的总教区,大多数在欧洲以及累范特的主教们拥有。此外,它被特定的其他主教拥有,这些主教被称为“领衔总主教”(Titular Archbishops),他们被授予已不存在的总教区作为其领衔教座——许多这类情况是为方便行政或外交职位,如教廷大使(papal nuncio)或教廷部会的秘书长。非总主教席的主教可以被授予总主教之个人头衔,而并不提升其教座(该主教被称为“个人身份”总主教(archbishop ad personam)),尽管此类实践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便已显著减少。任何教座的主教(Bishop)或东方礼教区主教(Eparch),即使不具有如总主教、教省总主教、大总主教、宗主教或教宗之类的头衔,也还是其教区或东方礼教区(eparchy)统一的中心,并且作为世界主教团的一员,共享治理教会之责任 (参见《天主教教理》(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886)。因为每个当地地区教会都是普世天主教会的具体化,而不仅为一个甚麼樣更大组织的行政支部,故其领导即主教并非是教宗的代理。相反,他自己具有对其所负责的教区有根本的教导、治理和圣化责任。
在每个教区,纵令圣体圣事由另一位主教举行,必须的教区主教领圣体也还是要提及其名字。在东方礼教区内,宗主教、大总主教或都主教的名字也被提及,因为他们也具有对所有该地区教会教区的直接责任。出于同样的原因,每个天主教圣体圣事典礼都会提及教宗的名字。晋升主教是司铎职(priesthood)之完满,也是圣秩圣事(sacrament of Holy Orders)的完成。主教被视为宗徒的继承者。
其他主教,助理主教、辅理主教、荣休、副主教、教廷大使和领衔主教一位教区主教可以有数位主教辅佐其圣职。教座的助理主教具有在教区主教去世或辞职时继任之权利,且若该教座是总教区的话还可以拥有总主教头衔。同样,一位退休的教区主教将保有其与曾任职的教座的联系,并被称为该教座的荣休(Emeritus)主教或总主教。另一方面,一位辅理主教——他也可能拥有诸如副主教之类职位——会被任命为领衔教區(titular see)在历史过程中其作为治理单位已经中止的教座的主教。被任命为此类主教的领衔教座主教——可以是教省总主教、总主教或者一般的主教——一度被称为“非信徒地区”教座的主教,因为它们处于因穆斯林征服而失去的基督教信仰地区。现在則也將位于基督教国家的教座被派为领衔教座,主要是取自那些因為併入較大的教區或教區發展而分割等原因而不存在教區名稱。这些教座也被分派给在罗马教廷服务的主教们,如教廷大使或在法律上与教区主教地位平等者,如宗座代牧和东方礼宗座代牧。“领衔主教”偶爾也被翻譯作名譽主教,但严格地说這個詞不准确,因为他们确实是主教,尽管他们不服务于他们所被派定的教区,也不仅仅是主教这一荣誉头衔的拥有者。他们是世界主教团的成员,如教区主教一般无二。
在大多数英语国家,被冠于一位主教的姓名之前的荣誉头衔是"The Most Reverend"。但是,在大不列颠及受英语不是爱尔兰语应用强烈影响的国家,"The Most Reverend"仅被用于总主教,而其他主教被称为"The Right Reverend"。在天主教会内,下列职位具有与教区主教的相似性,但并不必须由主教担任。教会法典第368条列明5个被视为与教区平等的拉丁礼治理权的区域。
主教由司铎及执事辅佐。所有司铎和执事都被入枢incardinated于一个教区或一个修会。堂区——不管是区域的还是个人基础上的——在一个教区内通常由一位被称为堂区主任的司铎负责,在拉丁礼或地区教会中,作为一条规则,只有独身男士方可被授以司铎职位,而在东方礼中,也是作为一条规则,司铎可被授予独身或已婚男士。在东方礼地区教会中,埃塞俄比亚礼天主教会仅授秩于独身男士,但却有由正教会授秩的已婚司铎,而其他东方礼天主教会,尽管授圣秩与已婚男士,却在有的国家没有已婚的司铎。西方或拉丁礼确实有但非常少见地授圣秩与已婚男士,通常是新教圣职人员转为天主教徒,但都是遵循一事一议的原则以特许方式授予,并不作为一项制度。天主教会所有礼仪均保持古代传统即在授圣秩后,结婚即不被允许。甚至一位已婚司铎丧偶后也不能再娶。天主教会以及古代天主教会将司铎授秩礼视为一桩将该被授秩者奉献给与服务的永久性关系的圣事,而且如圣洗圣事和坚振圣事一样,对个人具有本质论上的效应。由于此原因,故一个人只能在三秩中每次只接受一次授秩。他们也认为司铎授秩礼只能被给予男士。
尽管司铎们归属于某一教区或修会,他们可能获得其教区首长或宗教上司的许可服务于教区或修会的一般治理权之外。这些任务从性质上说可能是暂时性的或更属永久性的。暂时性任务可以包括在罗马的一座宗座大学学习以获得高级学位。它们也可以包括充当教区境外神学院教员的短期任务。长期任务包括为普世教会服务充当罗马教廷的部(dicastery)或法庭人员,或供职于圣座的外交使团。他们也可能被任命为院长(rector)或者被指派担负神学院/天主教大学教学人员的长期教学任务。司铎还可能为其主教团充当工作人员,如在军中教长区的随营司铎(chaplain)们,或如传教士们。教区主教会任命一位副主教以协助其统治教区。通常,只有一位副主教被任命;特别大的教区可以有超过1名副主教。一位教区主教也可以为教区任命一位或多位主教代表。他们与副主教享有同样的教区首长权力,但是,它被限制于教区的特定区域,限制于特定的活动类型,限制于特定礼仪的信友,或限制于人们的某些群体。值得注意的是副主教並不是一個主教品神職人員的職位,和主教代表一樣可以由司铎或主教擔任。
教区主教们被要求任命一位司法代理,有代表主教裁判案件的教区首长权力。在拉丁礼教会中,司法代理也被称为司法长。充任该职者须为司铎,已获得教律博士或至少获得执30岁以上,而且,除非教区狭小或案件稀少,否则不准不设司法代理。既然司法代理的工作之一就是主持合议庭,故许多教区有辅助司法代理,他们能够以司法代理之地位主持合议庭且必须具有同样的素质。教区主教会为教区秘书处任命一位教区秘书长,也可能是一位教区副秘书长,以及书记们。这些官员维持该教区的记录与档案。他们也充当教区主教公署的秘书。主教也任命一位总务主任和一个经济委员会负责审查教区的预算,教会财产,收支。主教任命司铎及其他信友为各种顾问团体。它们包括参议会,当教座空位时负责选举教区署理,司铎咨议会,教区会议,以及牧灵委员会。“堂区主任(Pastors)是委托他管理堂区的本有牧者,在教区主教的权下,为托给自己的团体从事牧灵工作,被召分担基督的职务,依法律规定为此一团体履行训导、圣化与治理的职责,并应与其它司铎或执事合作,以及平信徒的协助。”因缺少司铎,有时一个堂区可以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被委托于一位并非堂区主任的司铎,或一位执事,或一位男或女会士,或甚至一位平信徒。他们并不因此而成为堂区主任。
“为妥善做好堂区的牧灵工作,如有需要或适当时,可给与堂区主任一个或数个堂区副主任,以与堂区主任合作,分担辛劳,并与堂区主任共同策划、研究,以及在其权下协助执行牧灵职务。”“堂区副主任的设置,或为协助全部牧灵职务,为整个堂区,或祇为堂区的某一指定部分,或祇为堂区固定的一部分信徒,或为从事数个不同堂区的某一固定职务。”在一些英语国家,堂区副主任亦称Associate Pastors或Assistant Priests。在一些教区,充当副主教的司铎也被给予蒙席的荣衔。这是真的,尽管他们未被任命至教宗府。一些叙利亚传统的东仪天主教会使用农村主教头衔,大概和西方头衔“蒙席”等同。其他东仪天主教会将掌院头衔赐给未婚司铎,作为对其服务的尊重或感谢之标志。已婚司铎可以以总铎职位为荣誉,该职位可以允许司铎着主教冠 。
执事是教会被任命的圣事施行者(minister),与司铎们同为主教的同事,但意在关注直接服务和拓展范围的圣职(ministry),而非牧灵的领导(pastoral leadership)。他们通常与堂区相联系,在此他们作为信友的福音书和祈祷文的教区首长圣事施行者(minister)发挥礼拜仪式功能。他们可以传道,在罗马礼中也可以主持非感恩礼拜仪式,如洗礼、婚礼和葬礼。在东仪天主教会中,当司铎不在时,执事并不更衣且只可以作为读经员(reader)领导服务,而并不主持婚礼或葬礼。他们可以是准备接受司铎授秩礼(ordination)的修生(seminarian),即“过渡执事”(transitional deacon);或者他们可以是“終身执事”(permanent deacon),即并不想被授秩为司铎。要想被授秩为执事,后者必须至少25岁,若未婚;若已婚,则一位未来的执事必须至少35岁,且需获得其妻子的同意。在拉丁礼中,已婚执事是終身执事。天主的人民大多数是平信徒——那些基本使命是将福音主旨带“到世间”的基督徒。"laity"起初来源于希腊文"Laos theon",意为“天主的子民”(populum Dei)。虽然平信徒的任务基本上集中在教会结构之外,他们还是有责任通过多种方式配合教会的统治。
平信徒圣职(Lay Ministry)指其主要职业并非在教会组织内部但可以在单一圣职中服务以建立教会生活的平信徒的所有工作。这可包括传教员,执烛者, 读经员, 入门陪伴者, 牧民职务者,以及堂区和教区顾问团体成员。教区和堂区的教会顾问的领导职分,通常由一个牧灵委员会(Pastoral Council)和一个经济委员会(Finance Council)以及若干关注教会生活和传教的主要方面,如信德形成或基督教教育、礼拜仪式、社会正义、大公主义(Ecumenism)或 管家职分(Stewardship)的委员会构成。
教会的根基乃是以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的启示为依据的公开承认。彼得的公开承认他所领受的启示。这位拿撒勒人耶稣真是神的儿子,弥赛亚,受膏者。彼得先承认“你是基督、是永生神儿子”。于是耶稣宣告两件事情:(一)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二)“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时,在天上也要释放。”教宗,即宗徒之长圣彼得的继承人,也是罗马主教,普世教会的首牧,"为世界主教团的首领、基督的代表、普世教会在现世的牧人;因此由于此职务,他在普世教会内享有最高的、完全的、直接的职权,且得经常自由行使之。
教宗由于其职位,不仅享有对普世教会的权力,而且对所有个别教会及其信众拥有职权的首位...罗马教宗在尽其普世教会最高牧人职务时,常与其他主教们,而且与普世教会共融联合一起;但他有权按照教会的需要,规定执行职务的方式,即由其个人或与主教们集体执行。教宗可召开,亲身或派人主持之,迁移、终止或解散大公会议,也可以批准该会议的法令。现时按教会法,教宗由合资格枢机们当中选出,尤如早期教会中圣伯多禄宗徒为十二门徒之首。神父为主教的圣职协助者,可举行弥撒圣祭,施行圣事,协助主教牧养天主的子民。执事又为主教的世俗事务协助者,主要以服务为主,也有宣读圣言,协助分送圣体等。执事通常是过渡性质,是司铎候选人升为神父的过渡,但也设有可允许已婚者担任的终身执事,此级神品于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后恢复。
枢机则为教宗的助手和顾问,由教宗直接任命,大部分枢机由主教担任,少有由神父担任。枢机的职责主要为辅佐教宗,负责协助教宗管理普世教会的日常事务。例如各圣部部长皆由枢机出任。1983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参照349条及356条)则称枢机为特别组成的团体(称为枢机团),依法享有选举教宗的权利,并以集体方式协助教宗处理较重要的事项,或个别地协助教宗处理普世教会的日常事务。枢机体制是教会设立的一种职务(教律),并非建基于神律,亦不是神品的一个等级。 枢机的职务,源于罗马教区的司铎团(Presbyterate)。
圣职人员的排序为:教宗→枢机→总主教→主教→助理主教→辅理主教→神父→执事。修士及修女并非圣职人员,而是修道者,即愿意以其独特方式渡奉献生活的平信徒。
在天主教历史的头一千年里,不同种类的基督宗教在欧洲的西方和东方基督宗教地区发展起来。最大和最著名的是拉丁教会,这是唯一的西方传统教会,全世界有超过10亿信徒。与拉丁教会相比,23个自治的东方天主教会信徒相对较少,截至2010年,其信徒总数为1,730万。拉丁教会由教宗和他直接任命的教区主教统治。教宗在拉丁教会中扮演着直接的父权制角色,拉丁教会被认为是西方基督教的原始和主要部分,是源自欧洲和西北非的某些信仰和习俗的遗产,其中一些被许多基督教教派继承。追溯他们的起源到新教改革。东方天主教会遵循东方基督宗教的传统和灵性,并且是与天主教会完全交流的教会,或者在东西方分裂和早期分裂之后的几个世纪中选择重新进入完全共融的教会。这些教会的仪式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影响,而不是教义的差异。
教会组织与圣职人员相对应的则是教会的组织制度。天主教会的组织团体分为依据圣统制建置的教会科层机构、以及自治团体两大类型。圣统制内各机构的相对关系,类似国家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只不过是运用至全世界各个有教会的地方。圣公宗等使用主教制的宗派亦有类似的组织架构。
圣座(总教区)- 教区|宗座代牧区|宗座监牧区|宗座署理区 - 堂区, 天主教会的自治团体,主要分为由修道士或修女组成的各种男女修会、以及由平信徒组成的各种善会。在教会法上,教会的自治团体需要获得教会当局的批准,才算是正式的教团。
截至2014年底,受洗的天主教徒为12.72亿,占世界人口的17.8%。天主教徒占所有基督徒的一半左右。全球天主教徒的地理分布持续发生变化中,非洲为17%,美洲为48%,亚洲为11%,欧洲为23%,大洋洲为1%。同样截至2014年底,天主教在全球共有465,595名牧师,包括5,237名主教,415,792名长老(教区和宗教)和44,566名执事(永久)。任命的传道人包括3,157,568名教理学家,367,679名非专业传教士和39,951名非专业牧师。
根据天主教教义,《圣经》与教会当局的教导即圣传具同等地位,都是信仰最高法则。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件圣事,即圣洗圣事、坚振圣事、修和圣事、圣体圣事、婚配圣事、圣秩圣事、病人傅油(基督新教则仅保留洗礼和圣体作为正式的圣礼)。在这其中,弥撒是最重要的。不过,新教与之基于圣经产生极大分歧,双方教义有很多不同之处,包括信仰权威、得教的方法、圣母玛利亚的地位等等。日常生活中,诵经也是天主教信徒经常进行的活动。这些经文大都是一些经过编排好的重要经文的连祷,例如《天主经》、《宗徒信经》、《圣三光荣颂》、《玫瑰经》、《耶稣救主慈悲串经》天主教的节日很多,在基督教三大派别少于东正教而多于基督新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圣诞节、复活节、救主慈悲主日、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圣体圣血节等。
圣经内没有文字上的记录清楚表明三位一体的信理。但基于一些圣经经文以及根据教会的圣传,在于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后,为驳斥亚流异端,在《尼西亚信经》中成为基本信条。早期教父特土良是第一位使用“三一”的神学家。
天主教会由宗徒时代开始由首任教宗——圣彼得宗徒领导,并由伯多禄的继承人带领教会,经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是故天主教会显示出《尼西亚信经》中“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的特性。天主教相信圣事是由基督耶稣亲自建立,透过有形的标记分施无形的恩宠。七件圣事涵盖基督徒生命中所有阶段,及一切重要时刻。在天主教内,圣事有七件,分别为:圣洗圣事、坚振圣事、修和圣事、圣体圣事、婚配圣事、圣秩圣事、病人傅油。 七件圣事主要分成三类,入门圣事,治疗圣事,共融和服务的圣事。
其中圣洗圣事、坚振圣事和圣体圣事乃入门圣事,这些圣事为人准备入教奠定基础。借着基督的恩宠,人类分享天主性体,这与本性生命的肇始、发展和滋养有类似之处。信徒透过圣洗而重生;借着坚振而坚强,并在圣体圣事中领受永生之粮。如此,借着入门圣事,他们常能更丰盛地接受天主的生命,并且迈向爱德的成全。除非已领受圣洗圣事,不能领受其他圣事。入门圣事为基督徒只是个开始,在人生的旅途上,难免有一些不足,或有些犯罪之处。在受到痛苦、疾病和死亡,和犯罪之后,教会为信友提供两件圣事治疗心灵与肉身上的疾病或创伤--修和圣事与病人傅油。
圣秩圣事和婚姻圣事—是为其他人的得救而设立的,通过其为他人服务而达成的。这两件圣事赋予领受人,在教会内一项特殊使命,并用来建立天主的子民。透过这两件圣事那些已经领了圣洗和坚振圣事的人,将接受特殊的祝圣。那些接受圣秩圣事者蒙受祝圣而成为牧者,因基督之名,‘以天主的圣言和恩宠牧养教会’。另一方面,婚姻圣事使基督徒夫妇蒙受祝圣,为善尽他们夫妻与为人父母的职责。有些圣事是可以重复领受,如:修和圣事、圣体圣事和病人傅油。 亦有些圣事一生人只能领一次,如:圣洗圣事、坚振圣事、圣秩圣事(神品),因为这些圣事在人身上留下永不磨灭的神印。
死后的审判:义人在他犯罪之日,不能救他;罪人在他悔改之日,必受光荣。天主教会强调圣母只是人--受造物之一,并非神,也不会有与天主有同等地位。《教会宪章》第66条对敬礼圣母有以下的解释:“玛利亚,因为是天主的母亲,参与了基督的奥迹,由于天主圣宠的举拔,她只在圣子以下,高出一切天神世人之上,所以理当受到教会特别的崇敬。从很古老的时代,荣福童贞已被尊为‘天主之母’的荣衔。信友们在一切危难急需中,都呼求投奔她的护佑。尤其自厄弗所会议以来,天主的子民对玛利亚的敬礼,在敬爱、呼求及效法方面,有了惊人的发展,恰如她的预言:‘从今以后万世万代要称我有福’(路1:48)。这项在教会内经常存在的敬礼,虽具有绝无仅有的特征,但对降生的圣言,对圣父及圣神的钦崇礼,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特别能促进这项钦崇礼。原来教会在健全而正统的教义范围内,根据时代和地区的情况,根据信友们的习尚,批准了对天主之母的若干敬礼形式,其目的是为教人在敬礼圣母之际,也更认识、爱慕、光荣基督,并遵行其诫命,因为一切都是为祂而存在。”
天主教会有四个关于圣母的信理,分别为:天主之母、终身童贞、无染原罪和圣母蒙召升天。“天主之母”之名的荣衔也是因耶稣基督而来。耶稣基督作为一个真人、真天主,祂的母亲玛利亚故被称为“天主之母”,因为耶稣基督的人性和天主性是不可分开的。在历史中,不乏不同异端不承认此项道理。以弗所大公会议中,教会为驳斥异端对基督降生奥迹的曲解,隆重宣布了圣母为“天主之母”,成为教会当信的道理,来表达及维护耶稣的“两性一位”。当中强调的是耶稣基督是真天主也是真人,由玛利亚因圣神而降生成人,救赎人类。因此,教会在宣告“天主之母”的时候,其实正是在维护耶稣“两性一位”的道理--天主性和人性同时结合在耶稣这一“位格”上。
“终身童贞”的信理指出圣母是百分之百的母亲,而且在产时童贞正表示出圣母是单靠天主的力量将圣子带到人间,她不是靠人间任何的力量,甚至不是靠人间爱情的力量来完成她的使命,因此圣母也是个百分之百“信德的母亲”,她不仅在领报时对天主说“是”和“愿意”,她还“愿意”到底,九个月之后她仍要这样“愿意”,单靠天主的力量、单靠信仰,在生产过程中把耶稣带来世上,在这里我们也可看到“终身童贞”不仅是做天主的旨意,它另一个意思就是单靠天主。在“终身童贞”所显示的信德的力量,对每一个信徒都是很重要、很大的启发。
天主教会使用的《圣经》汉语译本,最初是用文言文来书写,并由拉丁文按照明朝官话翻译各地和人物的名称。是故,这些名称和新教由英文所翻译成的圣经不同;从翻译原本上说,现在天主教会主流采用的是思高圣经学会由圣经各种原文希伯来文、希腊文等翻译成的思高本,新教则是采用从圣经英语版本翻译成的和合本。所以直到现在,中国的天主教会和新教诸派都没有一本共同的圣经版本(但有四部福音的合译本,但人名与地名各自保留原有的名称)。但由于20世纪初建立中华民国的辛亥革命参与者有不少新教徒,所以形成新教译名在中国比较普遍和流行。
公认的使徒奉神差遣,在罗马统治区建立各处教会,还没有统一的,层级的人为管理,后来的天主教出现在罗马帝国承认后时代。在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后,真正的天主教会便逐渐形成,对财富和政治权的追求,和罗马古典时代的各地多神教习俗进入形成其仪式和教义。从五世纪开始,教宗已经利用罗马当局建立对大多教会支配权力,六世纪时,教宗国形成,随后建立了对东罗马和东正教以外欧洲各处的宗教核心封建制,直到十九世纪才被拿破仑全面打破。教廷把自己的教义不断升高,严重的惩罚质疑者,并且反对犹太人,设立异端裁判所处理违反其教义的案件。罗马公教一面利用固有势力阻挡改革,又成立了耶稣会进行针对反对者的暴力恐怖活动和远东传教活动。一度使很多明朝廷人士和日本部分大名信奉天主教。随着宗教改革和欧洲近代王权与革命,近代科学与哲学的发生,在滞后的中南欧外,德国和西欧摆脱了中世纪的天主教权体制,后来法国大革命致命的摧毁了各地残存的天主教权威政治体制。19世纪末,意大利王国占领教宗国,教宗退守梵蒂冈。1929年,意大利和圣座签订《拉特朗条约》,梵蒂冈城国因而成立。
与东方世界有关的天主教传教士,最有名的可说是圣方济各·沙勿略,他也被称为“东亚宗徒”。他虽然极想到中国传教,却也只在临终前到达今日中国广东省的上川岛,他后来亦成为传教主保。天主教会在元朝时,曾由方济会会士孟高维诺来华,任北京总主教。不过未能融入汉人社会,并随元亡而终。至明朝中叶,开始有天主教传教士到达中国。隶属于耶稣会的利玛窦成功进入中国传教并获得明朝皇帝明神宗信任,天主教再次在中国传播开来,虽然经历清雍正“禁教”政策以来的各种影响,但天主教在中国至今已经根深蒂固。目前中国天主教教友人数预估约有1500万人。华人世界的天主教皆属于拉丁礼的天主教会。
天主教传入台湾,始于西班牙及荷兰殖民台湾的时期,至明郑时期后中断,19世纪中叶以后再度传入台湾。在日治时代,虽然日本以神道教为国教,但在宗教自由上仍有一定的容忍,台湾的教会体制逐渐完备。1949年奉行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教廷有邦交的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传教士曾遭拘捕入狱,继而多数被驱逐出境,不少宗教大多数传教士到台湾继续传教。1952年由传教区改制为从属于圣座的圣统制度,成为中国天主教会的第21个教省。目前台湾的天主教会分为7个教区,以及1个宗座署理区,共14位主教,并设有一主教团(台湾地区主教团)。此外还有神父近700人,修女1,200人左右,分布在八百个教堂及其他教会机构。各政党包括中国国民党和民主进步党等都有致力与教廷发展外交关系。民进党籍总统陈水扁于2005年访问罗马,出席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葬礼,成为首位到访教廷的现任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籍总统马英九于2013年3月出席新教宗方济各的就任典礼,是首位与现任教宗会面的中华民国总统。现任中华民国副总统陈建仁为天主教信徒,是圣大额我略教宗骑士团勋章及耶路撒冷圣墓骑士。
港澳地区的天主教会,因为曾经历外国统治,故与中国大陆发展出不同的风貌。香港与澳门各自设有教区,在一国两制的政治体制下与教宗共融及受其领导、管理,而非受中国管辖、任命及祝圣的天主教爱国会。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是英属香港唯一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港督,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是首位信奉天主教的行政长官。首任香港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和香港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也是天主教徒。天主教香港教区现任主教为杨鸣章主教,而前任主教汤汉枢机是香港首位土生土长的天主教枢机,和前任主教陈日君枢机是两位在世华人枢机主教之一。陈日君与香港泛民主派关系良好,而香港亲泛民主派的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是重要的民间组织。立法会议员天主教监察组创立20多年来,一直对立法会议员的工作表现进行监察,以履行市民的监察责任。回归后,天主教澳门教区和香港教区的情况一样无变,但在回归前归属葡萄牙的总教区,现任主教为李斌生。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因为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早年北洋政府在保障信仰自由上对于教会发展有一定容忍。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日渐兴盛。1922年,教廷派任首任宗座代表刚恒毅驻节于北京,并于1942年与国民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26年,六位首批中国籍主教赴罗马祝圣,象征中国的本地神职人员培育开花结果。1945年抗战结束后,教廷擢陞田耕莘为中国第一位、也是亚洲首位枢机主教;至1946年,中国天主教会正式从传教区体制转变成圣统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虽然教廷继续承认撤退至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中国的天主教会仍然与罗马教宗保持共融,但不久以后中共当局指责许多天主教会人士从事反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从而遭到中国政府驱逐出境,中梵关系开始交恶。中共控制的教会普遍开展了三自爱国运动,强调教会自主。在中共的影响下,部分主教、神父和教友在1957年成立并加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爱国会高层成员多由中国政府任命,由他们领导及管理教会(包括自行选择、任命及祝圣主教),脱离教宗和罗马的直接领导。直到2006年,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没有依照天主教会传统和教会法,“自圣”主教及神父,遭到罗马教宗的反对和谴责。包括祝圣马英林、刘新红和王仁雷等神职人员为主教。但在礼仪及祈祷上仍然是延续公教会的一切仪式。
教宗本笃十六世在2007年6月30日向中国的天主教徒发一封名为《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天主教徒信》的牧函,[46]他在牧函中坚持教廷才有权任命主教,但在提名主教的名单上,教廷和中国能够达成协议;此外,他促请中国政府给予信徒宗教自由,并期望能够和北京政府重新建立外交关系。教廷随牧函附有一份声明,声明中指出,“教宗本笃十六世表示完全愿意同民事当局展开平静而建设性的对话,最终找到解决有关公教团体的各种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我们所期盼的圣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正常化。”
2012年以后,由于教廷与中国政府就任命主教问题的分歧,中国官方教会停止祝圣主教。双方开始谈判关于主教人选制度化的协议。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习近平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翌年3月,教宗方济各就职,两人曾互通信件。2014年3月,教宗方济各主动向媒体谈及此事。教宗方济各任命的教廷国务卿帕罗林,曾经是梵蒂冈负责同中国高层展开秘密谈判的首席代表,曾和罗马教廷其他代表两次赴北京开展外交谈判及斡旋。2015年再度恢复任命“双重认可”的主教。2016年11月30日,首批获梵蒂冈和天主教爱国会共同认可主教之一的唐远阁正式就任天主教成都教区主教。2018年9月22日,中国外交部宣布与梵蒂冈达成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
天主教神学(英语:Roman Catholic theology,罗马大公教会神学;明朝天主教称之为天学)是指有关天主教会根据《圣经》和圣传进行传教的神学理论。教会的信仰体现在《尼西亚信经》、《使徒信经》中,并在《天主教教理》中被详细论述。天主教会的一些理论在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大公会议中得到修订或澄清。公元50年,使徒在耶路撒冷召开了第一次大公会议。而最近的一次大公会议为1965年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
方济各(拉丁语:Franciscus;1936年12月17日)是天主教会第266任教宗,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戈利奥(西班牙语:Jorge Mario Bergoglio),耶稣会会士,意大利裔阿根廷人,能说流利的拉丁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德语。1958年加入耶稣会,1969年成为神父,1997年担任天主教布宜诺斯艾利斯总主教,并在2001年由时任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册封为枢机。他在2013年3月13日获选为教宗,成为首位出身于拉丁美洲、南半球与耶稣会的教宗,也是继额我略三世后1282年以来首位非欧洲出身的教宗。
基督教以旧约和新约为圣经,犹太教以旧约为圣经。基督教和犹太教同为旧约宗教所派生,共同相信一神论、创世论、旧约的先知。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督教相信耶稣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犹太教不信仰耶稣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犹太教认为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应该是一个能把犹太人从外族人统治之下解救出来的犹太先知、祭司、君王。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据说当年有位天使经常跑到穆罕默德面前,向穆罕默德说话,他把这些话记在心里,传给他的门徒们,门徒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了《古兰经》。
《新约》和《古兰经》对《旧约》的教义都有所继承,它们都相信一神论和神创造万物。不同的是,基督教的一神论是三位一体的一神论,相信神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三位同尊、同荣、同质,原为一体,分为三位(圣子在万世以前为圣父所生,圣灵在万世以前由圣父和圣子发出),又为一个整体。圣子在两千年前在童女马利亚腹中被怀孕,诞生成为人,就是耶稣。他在以色列地区传播上帝之道,赢得众多民众跟随,却被犹太当局误解为他想聚众造反,自立为王。当局就逮捕了他,交罗马兵钉十字架。耶稣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完成了上帝对人的救赎。他死后三天复活,向门徒显现,证明了他是神,是圣父的独生子,并应验了《旧约》对于基督的预言。《新约》继承了《旧约》献祭赎罪的思想和传统,指出耶稣基督就是神所赐的替人赎罪的羔羊。人是神所造的,也只有神降生成为人才能够救赎人。耶稣受难,复活是他的门徒亲眼所见,亲手所摸的事实。《新约圣经》是耶稣的门徒根据自己所见和所经历的事件,写下的耶稣的生平事迹,他们为了见证他们所言,不惧承受逼迫,不惜牺牲生命,容不得千百年后的任何人无凭无据地否定。基督教是神亲自启示的宗教。只有基督教才是《旧约》宗教和《旧约》真理的真正继承者。 伊斯兰教的一神论是神格一位论,认为耶稣只是一个人,一个先知。
希伯来文神(ELOHIM)是一个复数名词,《旧约》中神以“我们”自称(创1:26,3:22)。诗45:6~7 “6 神啊,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你的国权是正直的。7 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乐油膏你,胜过膏你的同伴。” 第6节中的神指圣子(来1:8),第7节中的神指圣父,圣父膏圣子,圣子是受膏者,“受膏者”希伯来语是弥赛亚,希腊语是基督。 圣父要圣子坐在圣父的右边(诗110:1)。圣父差遣圣子和圣灵来(赛48:12,16)。
新约更加清楚地启示了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上帝:约1:1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道(圣子)与上帝(圣父)同在,说明圣父是一位,圣子是一位,圣父、圣子太初就在一起。“道就是上帝”,说明圣父、圣子为一体。太3:16~17 清楚说明了神的三个位格:“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的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圣子耶稣受洗,圣灵降在圣子耶稣身上,圣父在天上说话。彼得认耶稣为基督为神的儿子后,立刻得到耶稣的肯定和赞扬(太16:15~19)。耶稣被捕受审时,大祭司问耶稣:“我指着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肯定地回答说:“你说得是,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26:63~64) 使徒保罗指出,耶稣基督本有神的形象,与神同等,降生成为人,施行救赎(腓2:6~11)。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又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论你是一神论者还是多神论者或是无神论者,你因为罪的缘故与独一永生的上帝分开了,人认识到有一位上帝还不够,还必须相信耶稣,才能与上帝和好,有上帝的生命和圣灵。耶稣是上帝派遣的唯一的救世主。犹太人本来是相信上帝的,但他们由于原罪本罪的缘故,与神分离,他们必须相信耶稣才能得救,才能与神和好。使徒保罗指出,以色列人和世人在基督降生以前是受管于世俗小学之下(加4:3~4),“世俗小学”一词在现代中文译本圣经中被翻译为“宇宙间所谓的星宿之灵”,即天使,基督降世就是要把我们从这种状态下救赎出来,使我们归向父上帝。犹太人曾对耶稣說:“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我们只有一位父,就是神。”(约8:33,41) 这表明他们知道他们是神的选民,他们也知道神是独一的真神,是他们的父,他们对神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但耶稣对他们说:“倘若神是你们的父,你们必爱我,因为我本是出于神,也是从神而来。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的父私欲。”(约8:42,44) 耶稣指出了他们的罪,告诉他们,只有认识耶稣,才能真正认识神,只有信靠耶稣,才能罪得赦免,与神和好。
广义上说,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狭义上说,基督教专指新教。基督教诞生以后,不断向外传播,虽然遇到犹太当局和罗马当局的多次迫害,仍然能够发展壮大,从耶路撒冷起,传遍犹太全地,乃至整个罗马帝国,并于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由于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帝国境内的文化民族差异和教权上追求平等,于11世纪正式形成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于16世纪以后,从德国的修士马丁·路德开始,又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新教包括信义会(始于德国)、归正会(始于瑞士)、圣公会(始于英国)等许多教派。新教各教派组织上互相独立,信仰上大同小异。
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在教义上的差别是微小的,这种差别应该从他们发展的历史中来理解。他们共同的信仰就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
使徒信经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因着圣灵感孕,从童贞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他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我信圣灵;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体复活;我信永生。阿们!
尼西亚信经 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因着圣灵,并从童女马利亚成肉身,而成为人;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于十字架上,受难,埋葬;照圣经第三天复活;并升天,坐在父的右边;将来必有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永无穷尽;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荣,他曾借众先知说话。我信独一神圣大公使徒的教会;我认使罪得赦的独一洗礼;我望死人复活;并来世生命。
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形成:
天主教又称为罗马公教(即罗马普世教会),她特别强调:全世界的教会应建立一个以罗马城的教会为中心,以罗马教宗(即教皇)为教会最高领导者的统一的大组织。其理论依据为:罗马城的教会是耶稣的大使徒彼得创立和领导的,彼得是罗马教会的首任主教,罗马教会以后每任主教是大使徒彼得的继承人,而其他地区的教会是其他使徒建立的,其他地区教会的主教是其他使徒的继承人,他们都应该服从坐在大使徒彼得位子上治理全世界教会的罗马主教(教宗)。主耶稣曾在彼得认耶稣是基督是上帝之子后对彼得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8~19) 罗马教会认为这段经文意味着主耶稣要把普世教会建立在彼得这块磐石上,并把管理普世教会的大权交给了彼得。但罗马教会只是统一了西罗马帝国的教会,一直未能统一东罗马帝国的教会。未能统一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教义上和礼仪上的分歧,倒不如说是因为政治、文化、语言、民族、教权上的原因:4世纪末罗马帝国已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不会赞成其境内的教会(即东正教,意为东部正统教会)屈从西罗马境内的教会(天主教),东罗马的教会出于教会平等的意识,也不愿屈从教皇(即教宗)的权威。他们或许认为,彼得虽曾被称为大使徒,但从新约圣经所记载的教会历史来看,彼得从始至终都未取得对整个教会的统治权,所以罗马主教也不应该获得对整个普世教会的统治权;主耶稣所说的“这磐石”指的是彼得认耶稣为基督为上帝之子的信仰,而不是指彼得本人;主所赐的权柄不仅仅给彼得,也给认耶稣为基督为上帝之子的所有使徒们。西罗马文化为拉丁文化,讲拉丁语;东罗马文化为希腊文化,讲希腊语。
东罗马帝国境内的教会形成了4个教区,即君士坦丁堡教区、亚历山大里亚教区、安提阿教区和耶路撒冷教区。君士坦丁堡为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教区亦成为4教区之首。后来东罗马帝国被穆斯林入侵,君士坦丁堡教区主导地位式微,4教区成为自主的东正教会。东正教向其他国家(主要是东欧国家)传播和发展,并成为俄国国教,俄国东正教会逐渐形成以首都莫斯科的教会为首的局面。莫斯科东正教会在普世东正教会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新教的产生:
16世纪初,罗马教庭欲在梵蒂冈建圣彼得大教堂,为了筹集资金,教庭向西欧各国的教会出售赎罪券,并宣称买赎罪券的信徒的罪才能够被上帝赦免。此行动和教义在德国受到修士马丁·路德的置疑,他认为信徒只要相信耶稣,就可蒙神赦罪,因为耶稣已在十字架上担当信徒们的罪,人只要向他祷告,认罪,相信他,人的罪就可被上帝赦免,因信称义,而不是靠购买赎罪券称义。教皇得知此事后,下令叫马丁·路德认罪,并收回己见,遭到马丁·路德拒绝。教皇开除路德的教籍,路德于是脱离教廷,与他的支持者们(其中有一些德国的诸侯)一起在德国建立了一个独立于教廷的新的教会,也是新教的第一个教会(即教派或宗派),称为路德宗(或信义会,因为强调因信称义)。这一行动史称“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强调以下三点:
1)信徒因信称义,不因买赎罪券称义; 2)圣经为教会的最高权威,教皇或教会大公会议(即普世主教会议)都不是教会的最高权威; 3)一般信徒都可以向神祷告,与神沟通,通过祷告,读圣经领受神的启示和带领,通过向神认罪,获得神的赦免,不需要以神职人员为神和人之间的中介。
后来,加尔文受马丁·路德的影响,在瑞士从事宗教改革,使瑞士教会脱离教廷统治,建立了归正会(即加尔文宗)。加尔文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组织体制,由一个教会的全体信徒选举该教会的长老,再由长老选举或聘请牧师共同管理教会,牧师主要负责宗教事务;再经过地区教会和一国教会的分层选举,组成地区的教会和一国的教会。加尔文的长老制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英国国王为了加强王权,也宣布英国教会脱离教廷而独立,建立圣公会(即安立甘宗)。实行主教制,由坎特伯雷的大主教管理全英国的圣公会。后来,从以上教会中又出现新的宗教改革,产生了许多新的教派。在英国,这类新的教派多为清教徒,常常受到英国政府和英国圣公会的迫害。清教徒为了逃避迫害,远渡大西洋,到北美大陆谋生。英国政府在北美设立了殖民政府,对殖民地人民征收大量苛捐杂税,引发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战争,最终以殖民地人民取得战争胜利而告终,美国由此诞生。
新教与天主教的差别:
组织上天主教强调统一,以教皇为最高领导人,以梵蒂冈为中心。有些新教的信徒认为天主教既然以教皇为最高领导人,那么天主教会的头或元首就是教皇而不是基督。这是一个误解,因为任何教会都会有个负责人,照他们的逻辑,可以说任何一个教会的头或元首是该教会的负责人,而不是基督。这显然是荒谬的推理。一个国家的天主教会一般是由教皇任命的红衣(枢机)主教管理。教皇是终身制。每任教皇由枢机主教开会,进行淘汰制选举产生。新教是分散的、多元、多组织、教派之间互相独立。教义上天主教和东正教敬重马利亚,祷告有时求玛利亚转告耶稣。新教无此观念和传统。礼拜仪式上天主教、东正教较为复杂。东正教主教、天主教神职人员须实行独身制,新教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全世界不会只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同样,基督教在世界上在历史上也不会只有一个组织。任何宗教、任何组织、任何理论都会出现多种流派。任何人、任何教会,只要相信并传扬悔改、信耶稣得救的福音,就是走对了道路,得到了真理,接受了生命。除了耶稣以外,并没有别的道路、真理、生命。天主教会、东正教会和新教的教会都是主耶稣身体上的肢体,他们本身都不是道路、真理、生命。地上的教会历来都不是完美和圣洁无瑕的,乃是在与罪恶争战过程中靠主救恩走向圣洁完美。在主耶稣在世的时代,教会的12使徒中,就有一个叛徒犹大。使徒时代的教会,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在新约使徒的书信中,有详细的描述和记载。难道能因此说主耶稣时代的教会和使徒时代的教会都是不正统的?当今的每一个教会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会出错,不能因此说,教会不正统。关键是教会要彼此交通,互相帮助,改正错误,连于教会的元首基督,一同长进。使徒保罗告诫我们:“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弗5:26) 从发展的趋势上看,基督教会之间应彼此尊重,扩大交往,求同存异,迈向合一,共同为主耶稣作美好的见证,引领万人归主。
教会合一是指教会在真道上、在基督里、在爱中的合一,指教会之间彼此谦卑,彼此接纳,彼此交流,一同长进,连于基督,不在于组建一个组织统一的大教会。只要我们有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并赋予实施,教会在真道上的合一是可以实现的。基督教组织形式有三类:主教制(从天主教承袭)、长老制(16世纪由加尔文创立)、公理制(又称为会众制,16世纪由罗伯特·布朗创立)。主教制是从上到下分层构建教会组织(类似君主制),长老制从下往上由会众以民主选举的方式分层建立教会组织(为西方民主政体奠定了可以借鉴的模式)。公理制的特点则是一个教会的牧师和负责人由该教会会众选举产生,教会之间互相独立,互相联系,并设立联系机构。
“教会”一词来自希腊语ekklesia,此词的含义即“被呼召出来”,表明了教会是被神呼召出来,由耶稣基督亲自创立并蒙耶稣基督救赎的一群人,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教会既是一个整体,又由众多的肢体构成;既是圣洁的,又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容易出现错误的;既是普世的和全人类的,又是地方的和民族的;既是自耶稣和使徒们代代相传且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中的,又是超越时空存在于天堂里,围绕在神的宝座周围的;既具有神圣性,又具有世俗性;既以无形的基督精神为本,又以有形的组织结构为体。因此,教会是一个包含着神为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复杂的对立统一体。教会的神圣性即神为因素是由于教会是由基督救赎和由圣灵时时引导及圣化的,教会的使命是耶稣基督在世使命的延续:遵循基督的教训,传扬福音,领人归主;牧养信徒,使众信徒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施行圣礼,传递救恩;彰显公义,谴责邪恶;服务众人,造福社会。教会的世俗性即人为因素是由于教会存在于世俗社会中,受着社会的制约和影响,教会又是由成圣过程中不完美甚至带着罪的人们(教会的领袖们和平信徒们)组成,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行为方式、神学认知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完美性或世俗性或错误性。因此,教会的神圣性和世俗性总是处于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之中,说它们统一,是因为教会的神圣性是由带有世俗性的教会体现的;说它们对立,是由于带有世俗性的教会不能总是体现神圣性,有时体现出世俗性或出现错误性。总之,教会是在成圣过程中不完美的教会,直到基督再来,新天新地降临时,教会才预备整齐,由于基督的救恩和大能,成为圣洁的童女,作基督的新妇。
基督教以旧约和新约为圣经,犹太教以旧约为圣经。基督教和犹太教同为旧约宗教所派生,共同相信一神论、创世论、旧约的先知。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督教相信耶稣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犹太教不信仰耶稣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犹太教认为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应该是一个能把犹太人从外族人统治之下解救出来的犹太先知、祭司、君王。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据说当年有位天使经常跑到穆罕默德面前,向穆罕默德说话,他把这些话记在心里,传给他的门徒们,门徒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了《古兰经》。
《新约》和《古兰经》对《旧约》的教义都有所继承,它们都相信一神论和神创造万物。不同的是,基督教的一神论是三位一体的一神论,相信神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三位同尊、同荣、同质,原为一体,分为三位(圣子在万世以前为圣父所生,圣灵在万世以前由圣父和圣子发出),又为一个整体。圣子在两千年前在童女马利亚腹中被怀孕,诞生成为人,就是耶稣。他在以色列地区传播上帝之道,赢得众多民众跟随,却被犹太当局误解为他想聚众造反,自立为王。当局就逮捕了他,交罗马兵钉十字架。耶稣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完成了上帝对人的救赎。他死后三天复活,向门徒显现,证明了他是神,是圣父的独生子,并应验了《旧约》对于基督的预言。《新约》继承了《旧约》献祭赎罪的思想和传统,指出耶稣基督就是神所赐的替人赎罪的羔羊。人是神所造的,也只有神降生成为人才能够救赎人。耶稣受难,复活是他的门徒亲眼所见,亲手所摸的事实。《新约圣经》是耶稣的门徒根据自己所见和所经历的事件,写下的耶稣的生平事迹,他们为了见证他们所言,不惧承受逼迫,不惜牺牲生命,容不得千百年后的任何人无凭无据地否定。基督教是神亲自启示的宗教。只有基督教才是《旧约》宗教和《旧约》真理的真正继承者。 伊斯兰教的一神论是神格一位论,认为耶稣只是一个人,一个先知。
希伯来文神(ELOHIM)是一个复数名词,《旧约》中神以“我们”自称(创1:26,3:22)。诗45:6~7 “6 神啊,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你的国权是正直的。7 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乐油膏你,胜过膏你的同伴。” 第6节中的神指圣子(来1:8),第7节中的神指圣父,圣父膏圣子,圣子是受膏者,“受膏者”希伯来语是弥赛亚,希腊语是基督。 圣父要圣子坐在圣父的右边(诗110:1)。圣父差遣圣子和圣灵来(赛48:12,16)。
新约更加清楚地启示了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上帝:约1:1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道(圣子)与上帝(圣父)同在,说明圣父是一位,圣子是一位,圣父、圣子太初就在一起。“道就是上帝”,说明圣父、圣子为一体。太3:16~17 清楚说明了神的三个位格:“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的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圣子耶稣受洗,圣灵降在圣子耶稣身上,圣父在天上说话。彼得认耶稣为基督为神的儿子后,立刻得到耶稣的肯定和赞扬(太16:15~19)。耶稣被捕受审时,大祭司问耶稣:“我指着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肯定地回答说:“你说得是,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26:63~64) 使徒保罗指出,耶稣基督本有神的形象,与神同等,降生成为人,施行救赎(腓2:6~11)。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又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论你是一神论者还是多神论者或是无神论者,你因为罪的缘故与独一永生的上帝分开了,人认识到有一位上帝还不够,还必须相信耶稣,才能与上帝和好,有上帝的生命和圣灵。耶稣是上帝派遣的唯一的救世主。犹太人本来是相信上帝的,但他们由于原罪本罪的缘故,与神分离,他们必须相信耶稣才能得救,才能与神和好。使徒保罗指出,以色列人和世人在基督降生以前是受管于世俗小学之下(加4:3~4),“世俗小学”一词在现代中文译本圣经中被翻译为“宇宙间所谓的星宿之灵”,即天使,基督降世就是要把我们从这种状态下救赎出来,使我们归向父上帝。犹太人曾对耶稣說:“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我们只有一位父,就是神。”(约8:33,41) 这表明他们知道他们是神的选民,他们也知道神是独一的真神,是他们的父,他们对神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但耶稣对他们说:“倘若神是你们的父,你们必爱我,因为我本是出于神,也是从神而来。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的父私欲。”(约8:42,44) 耶稣指出了他们的罪,告诉他们,只有认识耶稣,才能真正认识神,只有信靠耶稣,才能罪得赦免,与神和好。
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千年恩怨
近日罗马教宗方济各与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举行历史性会晤,尽管不是自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以来天主教与东正教领袖的首次碰面,但两大教会之间的千年恩怨引人关注。2016年2月12日,罗马教宗方济各和俄罗斯正教大牧首基里尔在古巴会晤。这是罗马教宗与俄罗斯大牧首第一次会晤, 重点不在重修旧好,而是共同应对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基督教遭受的迫害。
许多中文媒体形容方济各与基里尔的会晤是“大分裂”以来天主教与东正教领袖第一次正式碰面,这并不准确,此前天主教与东正教领袖也曾碰面,1965年12月7日,教宗保罗六世在耶路撒冷会见了君士坦丁堡牧首阿特那哥拉斯一世,发表共同宣言,废除了1054年的相互 绝罚。而且俄罗斯东正教只是东正教的一支而已,并不能代表全体东正教。但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的恩怨延续了一千多年,确实值得一说。
从被迫害到被尊崇, 基督教蛰伏罗马帝国三百年,最终修成正果,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天主教和东正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1054年大分裂之前,它们分别被称为西方教会和东方教会。罗马帝国虽然不是基督教的发祥地,但是基督教发展的主战场。颇具反讽意味的是,罗马帝国杀死了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一直到4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屠刀时不时砍向羽翼未丰的基督教。
早期的基督徒处境悲惨,在帝国境内他们是排斥的对象,关于他们的谣言四处流散,比如他们在礼拜时喝血,比如基督徒的聚餐是淫乱大会。一旦帝国境内发生诸如经济危机、内战等灾难,官方就将罪过怪在基督徒头上。尽管如此,善于隐忍的基督徒依然在逐渐壮大。公元1世纪末,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东部站稳了脚跟,在首都罗马也有相当的发展。但发展与阻挠并存,帝国政府一直在迫害基督教,公元3世纪末,迫害达到了顶峰,教堂被摧毁,基督徒被迫向异端朝拜,不服从者惨遭屠戮。
4世纪初,被迫害了三个世纪之久的基督徒赢来了春天。此时,罗马帝国陷入皇位争夺战,公元312年, 君士坦丁大帝继位,据说在战斗中因为十字架庇佑打了胜仗而皈依了基督教,是第一个信奉基督的罗马皇帝。从此基督教从一个受压迫的穷人宗教变成了富裕的权贵的宗教。 380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君士坦丁问鼎九五之尊后,为了稳定帝国的东部,于公元330年将都城从罗马迁至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拜占庭,称之为“新罗马”,这就是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就此分为东西两半(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随着帝国的分野,以罗马为根据地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总部的东方教会也逐渐分道扬镳。
希腊语是早期基督徒的主要语言,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这并不妨碍说希腊语的基督徒在罗马帝国传教,尽管拉丁语是官方语言,但罗马有大量从东部迁过来的希腊语公民,而帝国的中上阶层也一直尊崇希腊文化,学习希腊语。所以在罗马帝国,拉丁语和希腊语并行不悖。西方教会使用的是拉丁语,虽然东罗马帝国直到7世纪官方语言依然是拉丁语,但其文化主体是希腊文化,通用语言是希腊语,东方教会也以希腊语为主。西方教会认为,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彼得是教会的基石(彼得一词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是“石头”的意思 ,英语中石油petroleum同源)。他亲自建立教会,是罗马第一任教宗,统领各地教会。但随着历史发展,君士坦丁堡牧首统治的东方教会威望与权力逐渐上升,开始与罗马分庭抗礼。
西罗马帝国频繁遭受西欧的蛮族侵袭。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教会并没有随之灭亡,反而是吸收了入侵的蛮族,6世纪至7世纪,他们先后归信罗马教会。8世纪,法兰克王国崛起,公元800年罗马教宗里奥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
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后,东西教会之间的罅隙日益增大,但尚未闹到决裂的地步,直到1054年。因为政治环境变迁,语言隔绝,地理分割,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渐行渐远。公元8世纪到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加大了二者的分歧,西方教会始终坚持偶像崇拜,与大搞偶像破坏的拜占庭格格不入。 7世纪中期,崛起穆斯林已经占领了三分之二的拜占庭领土。大马士革、 安条克、耶路撒冷三大牧首区都被穆斯林夺去。伊斯兰军队曾两次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拜占庭帝国开始怀疑,上帝是不是站在他们这边。他们发现穆斯林从来不画先知的肖像,《古兰经》确实明确禁止信徒绘制先知肖像,所以,逻辑不大好的拜占庭人觉得,正是因为穆斯林不画神祇肖像,才能战无不胜,屡次击败基督教治下的拜占庭,必须消灭圣像,才能赢回上帝的眷顾。公元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下令捣毁帝国境内所有圣像。 私藏圣像者甚至有性命之虞。此后一百年多里,圣像破坏运动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深远影响。公元843年,圣像破坏运动才正式废止。
8世纪后期,查理大帝统一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北部。此时已经皈依罗马教会的查理派遣传教士向斯拉夫人传教。但拜占庭帝国不想看到临近的斯拉夫人变成罗马的信徒,想让他们归信东方教会。 公元86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米海尔三世派遣会斯拉夫语的 西里尔和美多德去斯拉夫地区传教。但斯拉夫地区只有斯拉夫语,没有文字, 西里尔和美多德以希腊字母为蓝本,创造了新的文字,便于传教,这就是西里尔字母,俄罗斯、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现在使用的便是西里尔文字。
1054年的大分裂是东西教会矛盾的终极体现,东西教会分裂成了天主教和东正教两支。拜占庭帝国被灭后,东正教北上,在俄罗斯和斯拉夫地区找到了归宿。在基督教诞生的头一千年里,基督教始终致力于保持一个教会,尽管时常产生分歧,但始终没有决裂。“和子说”是东西教会纷争的重要一环:圣灵是由圣父而出,或是由圣父和圣子而出? 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共同信奉的《尼西亚信经》中说圣灵由圣父而出,但查理大帝在9世纪时,在其中添加了“和圣子”,变成了:圣灵由圣父和圣子而出。这句话在接下来的数个世纪里,引发了东西教会间的诸多矛盾。东方教会认为,修改信经内容是极大的亵渎。
除了教义上的矛盾,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在宗教仪式、罗马主教的地位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 矛盾在11世纪初年达到顶点,皈依了天主教的诺曼人侵扰了意大利南部,强迫那里的东方教会教堂采用拉丁仪式,为了报复,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恰尔一世则禁了城内的拉丁宗教仪式。为此,罗马教宗派遣特使枢机主教宏伯特前往君士坦丁堡,与东方教会就二者分歧商谈。但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双方剑拔弩张。
1054年7月16日,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一次礼拜仪式上,宏伯特宣布将君士坦丁堡牧首逐出教籍,牧首还以颜色,也宣布开除罗马教宗。东西方教会分裂成西方的天主教和东方的东正教,史称“大分裂”。其实这并不是基督教第一次分裂。公元431年第三次大公会议,第一次分裂,聂斯脱利派遭逐,创立了亚述教会教会。公元451年第四次大公会议,亚历山大港和 安条克被判 绝罚,基督教第二次分裂,形成东方正统教会。
大分裂之后,拜占庭帝国式微,东方的穆斯林再度扣关,拜占庭被迫向西方的天主教求救。1095年,教宗乌尔班二世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这本该是东西教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外敌,修复裂痕的绝佳契机,但天主教并不只是东征异教徒。1204年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这座千年古城被洗劫了,凶手不是穆斯林,而是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尽管57年后,东正教夺回了君士坦丁堡,但经此一役,天主教与东正教和解无望。此后,拜占庭帝国也一蹶不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入侵君士坦丁堡,灭了拜占庭。 东正教的象征圣索菲亚大教堂,沦为清真寺。 五大牧首区(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 安条克、耶路撒冷)中有四个沦陷于穆斯林之手,只剩罗马一棵独苗。
但拜占庭的覆灭并不是东正教的终结。在故国沦陷后,一部分东正教教徒负重北上,来到 西里尔和美多德曾经传教的斯拉夫地区。曾经依傍于拜占庭帝国的权贵宗教再一次深入地下,在苦寒之境隐忍待发。很快,他们又傍上了权贵。
1472年,莫斯科公国的伊凡三世迎娶了末代拜占庭皇帝的侄女,将拜占庭的双头鹰标志纳为己用,并称自己为“沙皇”(罗马帝国皇帝凯撒之意)。用神学家迪尔梅德·麦卡洛克的话说,“第一个罗马,被野蛮人占领,沦为罗马天主教异端,第二个罗马(即君士坦丁堡)陷入穆斯林之手,而俄罗斯正教会承袭了第三个罗马的称号。”尽管俄罗斯正教源自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但带有鲜明的俄罗斯特色。如今,东正教在俄罗斯及巴尔干地区追随者众,在全球也有超过1.5亿信众。
组织: 天主教会圣统制圣座 法律地位罗马教廷 圣部国务院 国务枢机卿外交罗马教区 罗马主教 代理主教枢机团 枢机梵蒂冈城国 宗座梵蒂冈城国委员会 主席 梵蒂冈城国代理主教 宗座瑞士近卫队 梵蒂冈警卫队 教宗及圣座纹章
理论: 宗徒传承宗徒长 圣伯多禄 罗马主教首席权 教宗无误权 柄神权 训诲圣化治理
人事: 教宗选举 一致欢呼Habemus Papam教座出缺教宗辞职教宗就职礼
仪式: 教宗加冕礼教宗弥撒《三钟经》《教宗进行曲》
标志: 教宗牧徽教宗权杖
服饰: 渔人权戒绒帽披肩圣扇主教冠肩衣披带小瓜帽三重冕
建筑: 宗座宫宗座圣殿 列表宗座华盖宗座 铃特级宗座 圣殿拉特朗 圣若望大殿 圣伯多禄大殿城外
圣保禄大殿 圣母大殿圣 伯多禄广场 西斯汀小堂
交通: 御轿座驾
文书: 训谕宗座宪令 通谕宗座 牧函自动手谕《宗座公报》
历史: 圣座外交“丕平献土”教宗国 教皇国武装力量亚维农之囚1527年罗马之劫罗马问题 梵蒂冈之囚《拉特朗条约》
争议: 君士坦丁献土教宗训令会议至上主义宗座缺出论
传说: 教宗预言法蒂玛的三个秘密女教宗琼安
亚维农法国东南部城市,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沃克吕兹省的一个市镇,也是该省的省会和人口最多的市镇,下辖亚维农区,同时也是大亚维农城市圈公共社区的中心市镇。亚维农位于沃克吕兹省西南部,其市镇面积为64.78平方千米,2019年1月1日时人口数量为91,143人,是该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在法国城市中排名第48位。亚维农位于沃克吕兹省西南部,迪朗斯河与罗讷河交汇处内侧。亚维农是法国艺术与历史之城,在1309到1377年之间,圣座从罗马梵蒂冈迁移至此,前后一共有七位教宗在亚维农生活,直到教宗额我略十一世迁都罗马,这一变迁成为天主教会大分裂的重要导火索,对中世纪后期的天主教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亚维农是沃克吕兹省的省会,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和交通枢纽。亚维农市区内存有完整的城墙和多处历史建筑,其中亚维农大剧场和横跨罗讷河的圣贝内泽桥是法国南部重要的旅游景点。1995年,亚维农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亚维农”一名最初在公元前6世纪被提及,由古希腊地理学家阿尔特米多鲁斯记载为“Aouenion”。亚维农历史悠久,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则在其《地理志》当中将亚维农描写为“是罗讷河上的一个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港口,属于马赛地区”。罗马人于公元前120年占领这一地区,后成为高卢纳博讷行省的一部分,其间,当地执政者主持修建了亚维农城墙,其城市人口数量达到2.5万人。罗马皇帝哈德良于公元122年赐予亚维农“帝国直辖城市”的地位。439年11月29日,亚维农教区正式设立。中世纪初期,亚维农曾被勃艮第人攻占,后落入东哥特人之手,最终于536年由东哥特国王维蒂热斯割让给了墨洛温王朝,成为法兰西皇室的土地。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入侵这一地区,法兰克国王查理·马特率兵抵抗,在此地与阿拉伯军队发生激烈交火,史称“亚维农战役”,法兰克军队获得胜利,并得以继续沿地中海向西驱赶侵略者。公元890年,普罗旺斯王国瞎子路易继承了包括亚维农在内的罗讷河谷大片土地;公元933年,普罗旺斯王国与上勃艮第王国合并,成为阿尔勒王国,亚维农成为其内部最大的城市。公元1032年,阿尔勒王国被划至神圣罗马帝国,并以罗讷河为西界,亚维农由此成为一座帝国边境城市。
公元13世纪时,卡特里派在法国南部形成,路易八世建立阿尔比十字军对其进行抵抗,并在亚维农发生了战争,后亚维农附近建成沃奈桑伯爵领地,成为教宗的领土。1305年,因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政教冲突,教宗克莱孟五世由梵蒂冈迁至亚维农境内,成为亚维农教廷,此后共有七任教宗在亚维农就位,直到1378年教宗额我略十一世才将圣座重新迁回罗马,但亚维农教廷的出现也使得法国对立教宗的形成,成为了中世纪末期天主教会大分裂的重要导火索。亚维农在圣座迁走以后一直为帝国领地,直到1790年法国大革命结束。自1791年起,亚维农成为沃克吕兹省的省会。工业革命后,亚维农成为一个铁路枢纽,城市开始向四周扩张,并发展至加尔省和罗讷河口省境内。
亚维农教廷时期(Avenionenses;1309年-1378年),又称亚维农之囚,是指圣座迁移到法国亚维农(当时亚维农是教宗领地)的一段时期,期间七任教宗和大部分枢机均为法国人。它又被称为巴比伦的被掳期,引用以色列人于前598年及前587年被巴比伦人征服的典故。这个时期从教宗克莱孟五世开始,历时69年,最后由教宗额我略十一世主动将圣座迁回梵蒂冈,结束了亚维农教廷时代,但他逝世后一年发生了天主教会的亚维农分裂事件。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一直与教宗波尼法爵八世争夺统治权及教会财产。波尼法爵八世于1296年发布的《A holy duarul》削去了世俗君主对神职人员的权力,成为两者的导火线。1303年,法军攻入了波尼法爵八世的住所,教宗被羁押三日后获释,不久激愤而死。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原本为法国律师的波尔多总教区总主教当选为教宗克莱孟五世,并于1309年3月9日从罗马梵蒂冈迁到法国亚维农,在道明会的修道院里居住,并于1312年解散圣殿骑士团。自此以后,教宗成为法国国王的人质近70年,史称“亚维农之囚”。
腓力四世(1268-1314)卡佩王朝第11位国王(1285年—1314年在位),纳瓦拉国王(1284年起,称腓力一世)。他是卡佩王朝后期一系列强大有力的君主之一,他对外四处用兵,甚至胁持天主教教会,他与教宗波尼法爵八世发生激烈冲突。1309年,腓力逼迫教宗克莱孟五世把圣座迁到法国的阿维尼翁,是为阿维尼翁教廷时期。腓力四世的基本政策,是延续卡佩王朝先祖们的一贯做法,抑制封建诸侯而加强国王的权力。1284年他在继承王位前与纳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结婚,使卡佩王朝获得了纳瓦拉的王冠。由于纳瓦拉王室是香槟的世袭领主,此举也导致香槟这一重要封建领地落入王室手中。于是腓力四世在即位后拥有的领地,已足以支持他为树立国王的绝对权威而采取行动。在与各个敌人的斗争中,腓力四世表现得顽强而冷酷残忍。
1294年腓力四世侵入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兰西的关键领地基恩(即阿基坦),希望吞并此地。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随即于1297年渡海进攻法兰西,到1300年,法军实际已被赶出其攻占的地盘。腓力四世与爱德华一世议和,规定后者仍拥有加斯科涅并与腓力的妹妹法兰西的玛格丽特结婚。在这次挫折之后,腓力四世于1308年和1312年先后兼并安古瓦及里昂。为扩张领土和扩大收入来源,腓力四世自1300年起持续进攻佛兰德,法军在1302年的金马刺战役中败北;[1]然而,在于1304年在蒙桑佩韦勒战役中战胜了佛兰德人。腓力四世对佛兰德的野心只取得了有限的成果。因为这些战争,他采取各种手段横征暴敛,包括于1306年驱逐犹太人并没收他们的财产。
1296年—1303年,腓力四世对法国境内的天主教会征税并用于攻打其他基督教国家,以叛国罪的名义审判巴米埃主教贝尔纳·塞瑟,因此与主张教权高于王权的教宗波尼法爵八世发生严重冲突。为获取贵族和城市居民支持他与教宗的斗争,腓力四世于1302年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三级会议。在法国大主教教宗克莱孟五世继任教宗,腓力四世强迫教廷迁往阿维尼翁,开始阿维尼翁教廷时期,造成教廷在多年实际为法兰西国王所控制。很可能由于腓力四世的要求,克莱孟五世于1312年宣布最重要的僧侣骑士团之一圣殿骑士团为异端。取缔圣殿骑士团可能为腓力四世带来巨大的好处,因为该骑士团拥有惊人的财富。腓力四世取缔圣殿骑士团并对成员进行残酷的捕杀,大多被以异端罪罪名处死。
腓力四世的大权在握显示出了罗马教皇政权的衰落。他的皇宫座落在西岱岛,现今保留的部分成为了巴黎古监狱。他晚年遭遇了三位儿媳被控通奸的丑闻内斯勒塔事件,又在蓬圣马克桑斯进行狩猎活动的时候发生了脑中风,并在数周后的1314年11月29日于枫丹白露死去。这里也是他出生的地方。他的遗体在圣但尼圣殿火化。其子路易十世接下了政权。
随时间推移,基于巨大的舆论压力,亚维农的教宗为了正统,不得不应允将圣座迁回罗马。教宗乌尔巴诺五世于1367年首先作了努力尝试,可惜最终失败。1377年1月27日,教宗额我略十一世成功将圣座迁回罗马,亚维农教廷时期结束。天主教会将促使额我略十一世把圣座迁回罗马归功于道明第三会的成员及重要女传教士加大利纳,认为是由于加大利纳的鼓舞因而导致额我略十一世决定迁回原驻地。加大利纳在大分裂初期也作为教宗乌尔巴诺六世的支持者,并成为其中的调解者。教宗额我略十一世在圣座迁回罗马后一年就去世了,灾难随之降临。虽然意大利籍的教宗乌尔巴诺六世在他死后接任教宗,但由法国籍枢机占多数的13名枢机却自行重选出法国籍的克莱孟七世在亚维农宣告为教宗,这导致了从1378年到1417年的长期大分裂。最后是借由选出双方共识的教宗玛尔定五世担任教宗结束这分裂期。
天主教会大分裂(1378年-1417年),即亚维农分裂,是罗马天主教会中数位教宗同时宣称自己合法而导致的一次分裂。和“异端”及之后新教脱离的宗教改革运动不同,“分裂”这个称谓是被天主教会官方统一认可的。1309年,教宗克莱孟五世被法兰西国王菲利浦四世掳到法兰西王国的亚维农,是为亚维农教廷。1377年,教宗额我略十一世把教廷由法国亚维农迁回意大利罗马。额我略十一世去世后,枢机团于1378年一致选出一名意大利人为继任教宗乌尔巴诺六世。但后来其中的13位枢机(大多数是法国人)宣布该选举无效,并另选出一名法国人克雷芒七世为教宗。乌尔巴诺六世将克雷芒七世及其追随者处以破门律,并成立了自己的枢机团。
两位教宗分别在罗马和亚维农聚集了自己的势力,造成天主教分裂。于是,服从哪个教宗由教会的内部事务变成国际危机。在百年战争中各教皇所支持的联盟:亚维农:法兰西、苏格兰、威尔士公国(1216–1542)。罗马:卡斯蒂利亚-莱昂、塞浦路斯、勃艮第、萨伏伊、那不勒斯、卡尔马联盟、英格兰、佛兰德、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王国、匈牙利、爱尔兰、葡萄牙、波兰-立陶宛、威尼斯共和国、北意大利城市。在分裂持续期间,很多方案被提出来讨论,其中包括强迫教宗退位。只有大公会议带来解决问题的希望。1409年,枢机们在意大利比萨开会,决定罢黜两名造成分裂的教宗,同时任命第三个教宗亚历山大五世。1414年至1418年在德国康斯坦茨召开的大公会议终于选出了各方一致认可的教宗玛尔定五世。因此1378年以后在亚维农的教宗都被称为“对立教宗”。
亚维农教廷结束后,法国籍的枢机团先后自行推选出出现两位对立教宗以对立教宗乌尔巴诺六世,而这两位称为克莱孟时期教宗(Clementine popes)克莱孟七世(1378至1394年在位)本笃十三世(1394至1423年间在位,但于1403年离开亚维农)亚维农教廷共经历七任教宗,这七任皆属法国籍:
克莱孟五世(1305年至1314年在位)
若望二十二世(1316年至1334年在位)
本笃十二世(1334年至1342年在位)
克莱孟六世(1342年至1352年在位)
意诺增爵六世(1352年至1362年在位)
乌尔巴诺五世(1362年至1370年在位)
额我略十一世(1370年至1378年在位)
This website online is mostly a walk-by for all of the info you wished about this and didn抰 know who to ask. Glimpse here, and also you抣l positively discover it.
A powerful share, I just given this onto a colleague who was doing somewhat analysis on this. And he in truth bought me breakfast as a result of I found it for him.. smile. So let me reword that: Thnx for the deal with! However yeah Thnkx for spending the time to discuss this, I feel strongly about it and love studying more on this topic. If possible, as you become experience, would you mind updating your weblog with more particulars? It is extremely helpful for me. Big thumb up for this blog submit!
I think the admin of this site is really working hard for his website, since here every stuff is quality based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