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凡 事 给 你 们 作 榜 样 , 叫 你 们 知 道 , 应 当 这 样 劳 苦 , 扶 助 软 弱 的 人 , 又 当 记 念 主 耶 稣 的 话 , 说 , 施 比 受 更 为 有 福 。
- 使 徒 行 传 Acts 20:35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自己的行为就是基督教爱的示范。按照耶稣的教训,整个律法都包括在爱神与爱人之中(太22∶36-40;可12∶28-31)。耶稣曾向门徒颁布了一条命令,叫他们要彼此相爱(参约13∶34-35,15∶12)。使徒保罗也同样认为:一切的命令都包括在唯一的爱的命令之内。“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加5∶14)。耶稣鼓励信徒在实际的信仰生活中作光作盐,彼此相顾,努力行善,荣神益人。基督教的伦理是求实的,是具体的,是以彰显基督的爱为其目的,教会的使命就是见证基督,服务人群。基督教的伦理既然是以爱为中心,所以它的伦理应是积极的。“施与”是基督教的重要思想。正如新约雅各书所说:“你们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就该照这律法说话行事。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各书2:12-17)希腊文明中不记报偿的慈爱观使得基督教“施与”观念得到延伸,耶稣的教导与行为赋予了基督教给与的宗教意义,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发展,最终确立“施与”的神学意义:“施与”行为代表着上帝的慈爱。从原始基督教直到宗教改革之前,“施与”无可争辩地居于基督教文明的思想与制度核心。在观念方面,基督教的“施与”观是综合了希伯来文明与希腊文明;关于“施与”理想的犹太教是基督教的源头,旧约是两种宗教的经典。从观念上说,基督教对穷人的持久的关怀,起源于希伯来人的社会公正观念。希伯来传统强调穷人有权力向当局,向富人发出求助的呼吁,当局与富人有义务对这种呼吁作出回应。
这种修辞的革命不仅重新定义了穷人与富人的关系,也重新定义了信仰者与上帝的关系。上帝可以被带有紧迫的呼吁权的言说。基督教试图拉近上帝与其信仰者、圣父与圣子、穷者与富者的距离,团结受到了强调。给穷人呼喊权的修辞革命,彻底改变了早期古典时代的关系:穷人在那个时代是沉默的和不可见的。希伯来人的“施与”是高水平的,出于服从上帝的命令和真正对不幸者表示同情。财产拥有者被提醒说,他们的财富源自上帝,它们仅仅是上帝的财富的保管者(stewards)。诚如耶稣所言:“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48)。寡妇、孤儿、盲人、残疾人都应该是特殊的同情与帮助对象。穷人被允许捡田野里的麦穗;犹太人社区严禁高利贷。不仅如此,根源于犹太传统的穷人的呼喊权,形成西方文明的另一种/不平则鸣的传统,形成西方文明中持续的对不幸者的制度化关注状态,也形成对不幸者关注的制度设计,从教堂的设计,到十一税的征收,到医院、修道院、孤儿院、感化院的设立。社会必须回应弱者的要求才能有公正,这是犹太教贡献给西方文化的一个固定的心理结构。
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于“施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督教的“施与”传统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西方文化中广泛流行的“施与”事业,其实就是基督教文化的一种现实表现。基督教的“施与”观,直接来自基督教关于爱的看法。在基督教的《圣经》里:上帝通过耶稣基督彰显无私的爱,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形成更为广泛而深沉的爱。上帝爱人,尽管人犯了很多罪,但上帝仍然要实施拯救,甚至不惜差遣自己的儿子降世来拯救世人。人通过耶稣基督而得到爱,同时也从耶稣基督为人类舍弃自己的生命中认识爱。正如《圣经》中所说:“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耶稣基督彰显了上帝无私的大爱――它能够使人摆脱个体的束缚,实现爱在对象上的延伸。所以,基督教提出了关于爱的两条诫命:“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和“爱人如己”。
从宗教的意义上来说,前一条诫命是首要的。但是,后一条诫命恰恰体现了前者的实质性内容:对上帝的爱,必然包含始终与上帝一起,爱人乃至一切造物。尽管从本质上来说,人是倾向于自爱的,但是第二条诫命通过“爱邻舍”而将自爱虚化了。在这里,邻舍的含义是广义的,与血缘、地域等毫无关系:因为得到别人的爱,所以别人成为自己的“邻舍”;同样,因为爱别人,所以自己成为别人的“邻舍”。《圣经》里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就是“爱仇敌”的思想。事实上,这是一个象征,即应该爱所有的人,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博爱”。可以说,爱是基督教思想中的核心和基础。
《圣经》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恩典”。在《圣经》之中,上帝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意思是说,怜悯、恩典是上帝自身具有的属性,他施加恩典是无条件的。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上帝和人之间,是不存在“互惠”的情况的。因为上帝不需要人的任何回报。上帝对人的要求,仅仅是为了保证人不走向歧途,没有任何利害因素在里面。这也可以解释与恩典相配合的上帝的“惩罚性”:这种属性并不是因为人违背上帝而导致的愤怒,而同样是一种让人不走向堕落的保证。实际上,上帝创造世界就是一个恩典的行为。这里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上帝的恩典是超越功利性的无私行为。惩罚性被放在了末世(末日审判)。这就更强调了爱的色彩。作为施恩者,恩惠是无功利的,无所求的,恩典行为的本身就是爱的体现。
在希腊与罗马史的前基督教时期,穷人基本上处于社会的边缘,甚至处于不可见的状态。希腊和罗马的福利是面对普通公民的,并没有专门面对寡妇、孤儿、残疾和疾病这些社会弱者的机构,他们如果受到关怀,那也是以失去自尊,或者以受歧视为代价的。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与获得支配地位,穷人受到进一步的关注。穷人和富人一样,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穷人与富人是兄弟,应该受到同等的关爱。很明显,现代化的进程,并没有中断这种对弱者的制度化的关怀,从17世纪开始的无数的工业立法,都是穷人是社会一分子、应该受到关心的教诲的继续;从近代早期开始的有时是激烈的群众运动,虽然不能归结为穷人特别是社会边缘人的运动,但是体现着教会的传统,在18世纪以前,大体是仅生存的呐喊,而在18世纪以后,被关怀的呐喊加上了平等的政治权利的呐喊。没有这种合法的、被传统保证的/呐喊0,福利社会与工业民主都是不可想象的。慈爱因此,希伯来或犹太教给与基督教的“施与”观这样一种基础性的观念,倾听与回应穷人。这也是一种基础性的公正观。希腊文化则给了基督教“施与”观的另一个基础,这就是希腊文的/慈爱0。爱在古代希腊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爱欲;一个是慈爱。它们共同构成基督教“施与”观的概念内涵。在希腊文中,爱欲表示表示超越自己占有对方或与对方融合。在柏拉图哲学中,爱欲也表示人对神圣之物的爱,人通过对神、对终极实在的爱来沉思宇宙。
“施与”之爱是无条件的,不记回报的。耶稣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翰福音13:34)在原始基督教教义中,耶稣无条件地爱人,把自己献给每一个男人、女人和孩子。他要求人们给饥饿者以食物,收留无居所的人,看望病人和犯人。(马太福音25:34-40)给与应该满心喜悦: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哥林多后书9:7)。我们甚至不应该恨那些想要太多的人:有人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让他拿去。有人强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马太福音5:41-42)我们也不应因为我们的“施与”之举而希望尘世的回报,不要在人面前表露你的善行,否则你就不会获得你在天的父的回报"(马太福音66:1)。我们不应该因为我们的捐助而骄傲:当我们给与的时候应该保持谦卑而不要高傲,甚至在我们的心底也不要高傲。/当你做善事时,不要让你的左手知道是你的右手做的。(马太福音6:3)基督教教导我们分享我们的财富和所有物。/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个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行传4:32)。而且,我们给与的并不是我们的富裕之物,而是我们必需之物: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所投的比众人还多;因为众人都是自己有馀,拿出来投在捐项里,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路加福音21:3-4)
“施与”行为,一方面是,是非常世俗的,另一方面,却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成就人与神之间的行为。这与其他宗教信仰有相似之处。捐献是神命的完成:良善的夫子,我当作甚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你还缺少一件事,支变卖你的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富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马可福音10:17-21)“施与”如不带爱心则不善。我若将所有的接济穷人,又舍己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哥林多前书13:3)奥古斯丁与阿奎那:神学化的努力原始基督教发生于公元前后,二世纪中叶后,罗马帝国对它的态度从迫害转到利用,四世纪时,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神学在奥古斯丁的努力下发展起来。奥古斯丁关于“施与”的教诲仍然居于基督教思想与实践的核心部位。他把得救视为一个旅程,而上帝之城,是人类的真正家园。在这个旅途中,如果人们持信仰,心向上帝之城,就会爱上帝贬抑自我,相反,如果人们心念尘世,就会爱自己而轻上帝。在奥古斯丁看来,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人生旅途,而是目的地(天堂)。尘世中的一切物品都应该为这个旅途所用,它们的价值就在于此。奥古斯丁的比喻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原型,从中发展出朝圣、异化、厌世,、节欲等各种变体。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圣经和早期基督教对富人的怀疑得到了新的表达。骄傲和贪婪是主要的恶行,而谦卑和给与,是主要的善行。
奥古斯丁综合了希腊与原始基督教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爱欲被视为上帝之爱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信仰者试图拥有上帝,因为信仰者认为自己因爱的行为被带入人)神关系中,并视之为得救的条件。但是奥古斯丁认为,从拥有的角度理解上帝国,是非常肤浅的。在人神关系中,人逐渐发展出了对上帝的真知识,这样就达到了上帝国之爱的高级阶段:信仰超越自身,达到对上帝、对圣经的更高的洞见。在这个阶段,爱欲和仁爱得到了统一。灵魂借助美德、深思与神秘的特性,上升到神的境界,确证纯粹的自主、自发的神爱与神恩。对奥古斯丁来说,“施与”远非一般意义给与、捐助行为,而是人表达上帝之爱的行为。在神学框架下,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施与”业得到了发展。与原始基督教教义一样,这种框架也是以个人的得救为取向的。欧洲中世纪关于“施与”问题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托马斯,阿奎那。他的“施与”观是建立在把对财产的性质的思辨之上的。他认为自然法并没有在占有物中作出区分。所有物的共同使用的自然法保证任何人都能接近地上的物品,也要求每个人都承担起向必需者提供支持的责任。私有财产是根植于人类理性的成文法。在历史上,理性导致了这样的结论。如果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意愿处置财产,共享的财产就会发挥较好的作用,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有工作的动力,当每个人各安所有时,物品才能够小心地使用,和平才会被保持。因此,按照阿奎那,剩余的财产应该作为捐献物帮助贫困的人,这是他的“施与”观的基础。在中世纪,对基督教“施与”思想进行最具原始性综合的思想家是阿奎那。他视“施与”为超自然的、直接指向神的人类美德。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托马斯阿奎那在欲念,即为着欲求者自身的缘故而欲,与仁慈,因为对方的缘故而行对方以为好的事情。在此框架下,友谊被理解为相互的善行的爱,但也不排除欲念。因为可以感受到的相同性,双方都可以将自己的自私的爱扩展到对方。在他的“施与”观中,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的友谊观念扩展到超自然的秩序中,“施与”乃是人对上帝的友谊。他并没有将人神的无限远的关系最小化。的确,他认为“施与”的行为是神恩的结果。它是最高贵的神恩的渗透,是上帝的无条件的恩典,借此且惟有借此,人才能参与到神圣的进程,过上神圣的生活。这样一种神圣的自我交流的结果,人在特殊的意义上与神相似。他上升到与神的友谊的地步,超自然地与神结合在一起。
对于托马斯来说,“施与”不仅是最卓越的美德,而是所有其他美德的形式,以至于如果没有慈善或善良意志,它们无法被严格地称作美德。它存在于那些拥有尊贵的神恩的人的意志中。意志是灵魂的功能,区别于理智。它扩展到邻里,也扩展到上帝,因为一个人希望邻里的,也是希望上帝的。这个时期其他处理财产与贫困关系的努力,沿着理性的和管理的轨道。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的因素进入福利工作的框架:组织起来的市民。通过市民协会,公民声称有权管理医院和穷人救济两个世俗的福利工作。这个过程被改革家加快了。改革家的神学没有了中世纪对贫困的理想化。上帝面前的公正只要通过信仰就行了,而不需要人的工作,拯救被理解为生命的基础而不是目标。因此,改革的社区难以理解贫困或穷人何为成为特别的祝福,无论是贫困还是施舍,都没有拯救的价值。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似乎远离了中世纪的假定。当改革者转向穷人救济和社会福利时,他们的新的神学视野使他们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公正问题提出质疑。这从新教教会改革的奉献箱部分中制度化了。从威腾堡起源,扩展到欧洲各地。它由教会的遗赠物、礼品和税金构成,是社区支持穷人、孤儿、老人、失业者的财务源泉,也向低收入者发放津贴,进行贴息和购买礼品。城市中解决社会问题的尝试也是早期宗教改革的构成部分。
沉思是对善的理念的占有,意味着超越世间事物、对善的理念的一种精神性的欲求。因此,它既是沉思的,也是充满欲望的;这种爱是存在的延伸,因此也可以说是自我中心的。慈爱在希腊文中除了表达爱的意思外,还有特殊的含义。它特指对上帝的爱。它是慷慨之爱,而不是渴望;它不需要满足,也不依赖于被爱的事物;它试图转达善,而不是占有它。因此慈爱是创造性和自发的,它源于充盈而非匮乏。新约继承了希腊文中的慈爱的思想。上帝本身也被称作爱。耶稣的故事是理解圣经的爱的理想、基督教“施与”教诲的内容与合理性的关键。慈爱意思是坚定地相信上帝是为了人类的,爱邻的人也是为着彼此的。仅仅因为上帝一开始是无条件地爱我们的,我们才会被命令去爱上帝,才能够坚定地爱上帝,也才能够像爱人如己。新约中慈爱描述了三种人际特征:1.对他人之善的无条件的承诺;2.平等地照顾他人的福祉;3.热情地服务他人,为了他人之故而自我牺牲。慈爱,意味着为了别人的缘故为别人行善,它要求牺牲,而不是严格的公正或自然偏好。这点其实非常重要。为了别人之故而行善,从人际的最原始的意义,是家长对孩子的关照。当然也不能说是绝对无私的。这里的一种神学的迷雾。对于社会学家来说,圣经是以一种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一般的人际关系;对于神学家来说,人神关系是最原始的,一切美好的关系都是人)神关系的弱化形式。为他人而牺牲,体现在耶稣的行为中。这无疑是给与的最高境界。“施与”,最表面也是日常的表现方式,是某人拿出自己的东西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帮助别人。这种行为,不仅是物质的给与,而是体现给与者:(1)对神的信仰,或对神的爱;(2)它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出于对帮助对象的关爱的;(3)因此,说到底,这是一种爱的行动,是行动者被爱的精神充溢而做出的行动。这是希腊文化对基督教“施与”理论的意义叠加。耶稣言行: 给与与牺牲“施与”的日常的意思便是施舍 (alm sgiving)。但是它的基本含义是给与(give)。那么,沿着给与的轨迹延伸,从给与物品,给与自己的剩余物,一直到为了拯救别人而给与(献出) 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最高意义上,也是在基督教的神学意义上,耶稣事件,是上帝的给与:他将的独生子给与人类,而耶稣继续了这种给与:献出了生命。他的教诲则是理解基督教“施与”思想关键。以新约为代表的原始基督教,无疑是关于爱,因而也是关于“施与”的宗教。“施与”是原始基督教的一个基本支柱。英文charity(“施与”),意思是基督徒的爱。“施与”是一种爱的行动,上帝是爱,他如此爱我们,让我们分享他的荣耀;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并且我因他们得了荣耀。我不但为这些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约翰福音17:10,22)神如此爱我们,以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约翰福音3:16)。这是最终极的给与行为,在基督教神学中,耶稣的出生与救世行为本身,就是上帝对人类的一种给与,因此也是上帝的一种最大的“施与”行为。登山宝训中耶稣有这样说:“你们要谨慎,不可故意在人面前表现虔诚,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叫人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做的,故意要得人的称赞。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施舍的时候,不要让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好使你隐秘地施舍;你父在隐秘中察看,必然赏赐你。”(马太福音6:1-4)这些关于爱的看法,是基督教“施与”观的基础,我们可以由此推论:“施与”这种对穷困者的关怀,是一种对所有上帝所造之物的爱,以及来自这种爱的分享。《圣经》中有大量关于“施与”的教导: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你那里若有现成的,不可对邻舍说,去吧,明天再来,我必给你。周济贫穷的,不致缺乏。佯为不见的,必多受咒诅。有施散的,却更增添。有吝惜过度的,反致穷乏。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不可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人,谁都不可心里谋害弟兄。施比受更为有福。
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将本年的土产十分之一都取出来,积存在你的城中。在你城里无分无业的利未人,和你城里寄居的,并孤儿寡妇,都可以来,吃得饱足。这样,耶和华你的神必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在基督徒的观念中:关注穷困之人,不应该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乃是发自内心的怜悯,没有一点可以炫耀的,是出于信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情。这种观念,来自对耶稣基督的效仿。耶稣基督在帮助穷人、顾念被践踏的人时,立下了最好的榜样。他最为人知的比喻之一是关于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当祭司或利未人都不愿意停下来照顾陌生人时,他却这样做了。《圣经》中说:“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圣经》并没有完整系统地规定“施与”的内容,大致包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周济穷乏之人等等。《圣经》更强调从纯粹的爱的角度(非功利性)出发进行“施与”的重要性。正如《圣经》中所说:“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于我无益。”基督教强调的“施与”,就是这种爱的具体延伸。
概括说来,基督教的“施与”事业有以下特点:
“施与”事业的动机是出于对基督的爱,出于基督的教导。爱和恩赐是上帝的属性,行善也就是一种没有任何条件的行为。所以,基督教的“施与”事业不仅限于教友,也扩张到非基督徒身上,是一种博爱。
“施与”是所有阶层人士的义务,无论贫富。因为所有上帝的造物,都要按照上帝的诫命去行事,这和世俗身份没有任何关系。同时,每一个人都应该量力而为。《圣经》中强调“施与”的原则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去行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行善时的愉悦之心:“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
“施与”事业的对象更强调弱势群体,如孤儿、寡妇、有病的、行动不便者,以及那些因信仰被解雇或被流放下监的人。基督教的“施与”事业强调个人化――由个人赠予个人,同时强调,“施与”应该针对最需要的人。
Youre so cool! I dont suppose Ive read anything like this before. So nice to seek out anyone with some unique ideas on this subject. realy thank you for beginning this up. this web site is something that is wanted on the web, someone with just a little originality. useful job for bringing one thing new to the web!
After study a number of of the weblog posts in your web site now, and I really like your method of blogging. I bookmarked it to my bookmark website list and shall be checking again soon. Pls try my website as effectively and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w, this was a really nice post. In thought I would like to put in writing like this moreover ?taking time and actual effort to make an excellent article?however what can I say?I procrastinate alot and in no way appear to get one thing done.